在靖安县官庄镇南村村,一条巴掌宽的水沟曾是邻里间解不开的“死结”。村民因门前水沟归属争执长达三年,在村乡风文明理事会和爱心互助会的化解下,两家人握手言和。这支由党员乡贤组成的草根力量,成为乡村治理的源头活水。
治理创新:村“两会”破冰暖心
南村村属三村合并村,人员复杂,纠纷不断。曾经,村民讨论最多的就是谁家又要“办酒”,人情负担沉重;更被像水沟这样的邻里纠纷困扰。治理“坚冰”如何破?
2019年,老党员汤平汉找到村党支部书记刘章虎,捐赠3000元给党支部救助困难党员。刘章虎以此为契机,成立了村乡风文明理事会和爱心互助会。
乡风文明理事会由党员、乡贤、退休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专啃“硬骨头”。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用乡情乡理调解矛盾,将村规民约从墙上落到实处。爱心互助会则汇聚“百家情”。全村97%家庭自愿捐款建立互助基金,用于助学帮困,互助会成立至今,共收到爱心捐款32.58万元。村“两会”成立后,村民自治引领乡风文明,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
成效显现:矛盾减乡风淳
村“两会”模式像一股清泉,滋润着南村村。村民从“比彩礼、比场面”的攀比之风中挣脱,转而“比捐献、比文明”。
变化实实在在:曾经一年几十起的矛盾纠纷,今年锐减至1起,且在村“两会”介入下迅速化解。村民遇事都愿意找村“两会”说道理。
“理事会主持公道,村规民约就是我们的理。”村民熊远如指着张贴在墙的村规民约说,“红白事咋办、邻里咋处,清清楚楚。”去年6月,村里举办了首届乡风文明模范颁奖,19户获奖家庭喜气洋洋。爱心互助会汇聚的善款,每一分都用在刀刃上。救助、助学、重阳慰问……家家户户沐浴着邻里真情。村“两会”成立以来,共救助、走访村民123户,发放资金18万元,崇德向善的暖流在村民心中流淌。
全域推广:文明新风润乡村
南村村“两会”点亮的星星之火,已在官庄镇全域燎原。
镇党委将党建引领深植沃土,因地制宜推广“两会”模式:有的村巧用积分制,守村规换实惠;有的村亮出“红黑榜”,挂钩集体收益与惠民政策……乡风评议、纠纷调解、互助纾困的长效机制在各村扎根,村民从“要我文明”转向“我要文明”,治理从“政府主导”变为“群众唱主角”。
更为深远的变化在悄然发生。文明浸润乡风,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爱心互助会精准滴灌的助学基金,托起了更多乡村学子的梦想——近年来,全镇学子升学深造比例稳步提升,形成人才反哺乡村良性循环。
傍晚的银杏树下,村民的话题早已不再是“谁家办酒”,而是畅想着产业如何更旺、村庄如何更美、未来如何更好。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成为这片沃土上最动人、最持久的发展动能。(崔 瑜 汤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