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的江西卫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5G+”智能工厂生产车间里,工人忙着加工棉纺产品。人民网 朱海鹏摄
9月的赣南大地,秋意正浓。
17日,“高质量发展中国行·焕新江西”专题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赣州市于都县。在江西卫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卫棉纺织集团)生产车间内,一股裹挟着棉脂清香的“科技风”扑面而来。宽敞的车间内,多条全自动流水线、智能设备马力全开,除尘、梳棉、并条、打包等工序有条不紊,电子大屏上实时显示温度、湿度、产出、能耗等生产数据。
生产智能、高效的背后,是卫棉纺织集团拥抱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成果。该公司搭建“智能5G+慧纺云纺纱”优化平台,并对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追溯与管控。
2025年9月17日,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的江西卫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5G+”智能工厂生产车间里,工人忙着加工棉纺产品。人民网 朱海鹏摄
“转型的目的,是解决传统纺织用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难题。”卫棉纺织集团副总经理刘观秀介绍。为破解细纱质检难题,企业加装了单锭控制系统,实时监控生产环节,一旦出现断纱,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实现生产风险的精准防控。
转型成效肉眼可见。刘观秀介绍,经过智能化改造,企业用工成本大幅降低70%,生产效率显著提升30%。值得一提的是,卫棉纺织集团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已走出企业、服务行业,目前已推广至近200家大中型棉纺企业,覆盖超400万锭纺纱规模。
数字化转型不仅为企业生产添动能,更让产业服务客户的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9月17日,工人在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加工女装订单产品。人民网 朱海鹏摄
在于都县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多名顾客正在体验3D量体技术。“只需要填写个人信息,保持日常站姿,系统短短几秒就能获取身体数据,生成详细的体型检测报告。”刚从量体间走出来的顾客王女士直呼“神奇”。
“3D量体系统可精准测量全身26个部位的数据,从色彩、版型、材质三个维度综合分析,为顾客智能匹配个人风格适配的服装。”赢家时装商务经理李美风介绍,除了智能推荐,顾客还能自主调整工艺款式,真正实现“一人一版”的个性化定制。
“相较于传统服装定制需缝纫师手工画图纸、裁样的繁琐流程,智能定制大幅压缩生产周期,顾客下单后约7个工作日即可收到成衣,效率提升显著。”李美风说。
顾客下发订单后,数据将被传送至智能制造车间,通过智能裁床裁剪布料,完成裁剪后,每一块布料都将被编码,录入系统。生产线上,智能吊挂系统通过识别编码,将布料精准输送至对应生产工位,从“人找货”变为“货找人”。
9月17日,工人在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加工女装订单产品。人民网 朱海鹏摄
赢家时装智能制造项目总监邹育才介绍,通过设备终端,工人可以实时获取工序、工艺标准等生产信息,满足同时生产多个款式服装的需要,实现柔性化、混合式生产。2024年,赢家时装的服装产品销量超400万件,产值近4亿元。
宽敞的车间内,上百台智能纺织设备高速运转;“小房间”内,几秒钟出测量身体26种数据;智能轨道上,装有电子“身份证”的布料有序输送......以纺织服装为首位产业的于都,正以“数转智改”为笔,绘就老区振兴的新图景。
目前,于都县已启动217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2025年上半年,135家规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产值38亿元,同比增长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