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保障。伴随着无人武器平台的广泛运用,战争形态正在发生重大改变。面对新的形势要求,后勤保障必须向广域分布、机动敏捷、精确直达、战保一体等方面实现多能转变,在保障理念、保障模式和保障方法上加速变革和创新。
侦察感知重在以网聚链。侦察感知链路能力的建设需求,重心是破除战场“迷雾”对保障行动的制约,构建全域穿透、精准预判的感知体系。一是构建多维一体的情报侦察网络。依托无人侦察机、无人侦察车等无人智能化装备,形成空天地一体的监测网络,消除侦察盲区,确保在复杂地形、恶劣天气下仍能持续获取信息。二是构建智能高效的信息处理网络。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快速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关键要素,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直接支撑决策的情报产品。三是构建互联互通的通信传输网络。通过加装设备将无人通信节点车、无人中继通信飞机与现有短波、超短波、微波通信装备整合,实现不同平台、不同数据等信息在通信传输网络的有序流转、无缝传递。
指挥控制重在以算固链。指挥控制链路能力的建设需求,重心是突破传统指挥模式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固有局限,构建适应全域作战的高效指挥体系。一要构建智能决策系统。利用机器学习、大数据挖掘等技术,结合历史数据和保障任务,能够预测未来保障需求,进而帮助指挥员准确了解战场形势、制订保障建议和调配保障资源等行动。二要构建快速响应系统。解决因信息过载而决策迟缓的矛盾,通过人机协同将指挥员从繁琐计算中解放出来,聚焦决策判断,实现从态势感知到指令下达的秒级闭环。三要构建高效协同控制系统。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导致保障目标、保障时限、保障关系、保障编组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依托智能化协同控制系统,根据保障任务的调整变化,能够快速精准调整控制各个有人与无人保障模块,确保保障资源投送与作战单元需求精准对接,最终达成指挥效能与战场节奏的同频共振。
保障行动重在以快强链。保障行动链路能力的建设需求,重心是突破传统保障模式在环境、时效和强度上的固有局限,确保在复杂战场条件下实现“不断链、不脱节”的持续快速保障。一是具备全域通达能力,能穿透地理阻隔与危险环境,将物资精准送达各作战单元,实现战役后勤与战术后勤的无缝衔接。二是具备自主联动作业能力。利用自动驾驶、自动导航等技术,实现后勤物资无人运输平台、无人装卸平台、无人维修平台的自主控制和协同作业,形成强大的空中“蜂群”和地面“蚁群”的群体保障效应。三是具备远距离支援能力。事实表明,无人装备载荷越大、投送距离越远,保障任务执行成功率越高。大力发展轻量化、长续航、模块化、高载荷的无人平台,以满足远程、快速、精准的物资投送需求。
保障效果重在以评锐链。效果评估链路能力的建设需求,重心是打破传统保障评估“事后静态总结”的局限,构建与战场节奏同频的动态反馈体系。一要构建数据感知能力。通过在保障全流程嵌入智能传感节点,实时采集物资投送轨迹、接收确认信息、装备战损状态等微观数据,确保评估依据从“抽样统计”升级为“全域覆盖”。二要提升分析转化能力。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即时处理,将分散信息转化为“保障效能指数”“风险预警等级”等直观结论,实现从数据到决策建议的秒级转化。三要满足评估优化需求。建立评估结果与指挥、行动链的直接关联机制,当评估发现某条运输路线损毁率骤升、某类物资消耗超预期时,能自动触发调整指令,推动保障方案即时优化,确保保障效能始终与战场需求精准匹配。
警戒防卫重在以抗韧链。警戒防卫链路能力的建设需求,重心是打破传统后勤防卫手段单一、防卫技术缺失的被动局面,构建攻防兼备的后勤警戒防卫体系。一是具备多维立体警戒能力。通过高速的通信网络,将不同视角、不同维度下的战场态势进行融合处理,并利用可视化终端和平台实时共享,为组织实施后勤防卫提供可靠情报支撑。二是具备预判主动规避能力。能够依据前方实时获取的情报信息,依托辅助决策系统,分析研判保障链路主要威胁,进而自主调整优化保障资源、保障路径和保障编组等内容,从而降低保障损失。三是具备综合一体防抗能力。依托智能作战防卫系统,采取伪装、干扰和欺骗等方式,构建多维一体的防御体系,提升无人投送平台自身或协同力量主动防御能力。(樊峰 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