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精神作为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交融的典范,既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者爱人”的伦理根基与“上善若水”的实践智慧,又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价值引领。这种精神形态在新时代语境下呈现出与青年群体深度互构的实践特征,构建起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结构优化双向促进的实践通道。志愿服务精神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推进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有助于凝聚青年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历史赓续:志愿服务精神的文化传承与青年主体性建构
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承发展,本质是文化基因的代际传递与青年主体性的自觉嵌入。从“天下为公”的传统理念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愿景,志愿服务精神始终承载着青年群体将个体生命历程融入国家宏大叙事的自觉意识。
在价值维度上,青年群体正实现从奉献和受援的单向模式向共建和共治的复合范式的认知跃迁。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例,志愿者的角色已由传统的支援帮扶转向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反映出志愿服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深度融合。
在实践维度上,志愿服务场域伴随全球化进程不断拓展。成都世界运动会“小青椒”志愿者通过专业化、在地化与人文化的服务实践,不仅展现出开放包容、智慧坚韧、文明友善的志愿者形象,更成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理念的生动诠释,实现了地方性知识向全球公共文化的价值升维。
在组织维度上,志愿服务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组织形式创新。湖北省“志愿汇”平台有效整合高校、企业及社区资源,在武汉防汛应急响应中构建了专业培训、精准调度、保障激励一体化闭环系统,显著提升了青年志愿者在应急处突、资源协调与系统治理等方面的实战能力。
实践赋能:志愿服务精神的时代创新与青年成长性激发
志愿服务为青年提供了超越校园的沉浸式社会实践平台。以武汉理工大学朗坤志愿服务队为例,十四年来该团队坚持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以自我保护教育为核心的多元化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通过角色体验与社会互动,也逐步实现了自我认同建构、自我教育能力提升与自我管理能力发展。
志愿服务构成青年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在抗震救灾、社区治理等志愿服务实践中,青年通过参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显著提升了沟通协作、组织协调与危机应对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实现了素养的内化与能力的拓展。
志愿服务为青年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现实平台。通过“一带一路”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中国青年与沿线国家志愿者共同致力于生态保护、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的跨国协作,借助做中学的认知建构机制,不仅深化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更推动了价值认知与实践行动的统一。
时代拓新: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升级与青年创造性跃迁
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升级,关键在数智转型的路径创新与青年创造性的生态培育。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式发展需聚焦三大战略转向:从个体价值实现转向群体协同共进、从本土化实践转向全球治理参与、从短期服务供给转向长效机制构建。
主体维度上的协同进化机制。传统志愿服务侧重于个体道德实践的累积效应,而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则强调整合多元主体、构建“志愿服务共同体”生态。通过数智技术搭建多层联动平台,形成社区、社会组织、政府、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的“五社联动”协同网络,实现资源整合与行动协同的制度化。
空间维度上的全球治理参与。在数字全球化背景下,志愿服务突破地理边界约束,积极参与全球性议题的解决网络。这种空间延展不仅扩大了服务半径,更促进了跨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与共鸣,提升了中国志愿服务的国际能见度与话语权。
制度与文化层面的双重建构。在制度设计上,可建立志愿积分跨区域流通机制与数字化档案系统,并通过与个人信用体系挂钩增强制度韧性与持续性。在文化层面,则需依托校园课程、社区宣传与媒体传播构建立体化教育网络,形成志愿服务文化认同的社会生成机制。
志愿服务精神不仅是青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全球治理参与的有力载体。其持续深化与创新,必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塑造可持续的社会文明生态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分别为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本文系2025年度湖北省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2025TSWSKL091和2025年度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党建与思政专项)项目104972025XCB005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