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演示:外显号码是数字、英文字符均可,随意填写。多条短信同时发送【一次发1~10条短信】
10月26日上午10时,随着齐河潘庄引黄干渠施工点地下管道接口完成焊接,“聊热入济”北线正式贯通。
“稳了!”67公里外的济南热力集团供热调度中心,集团生产管理部副总经理于昌灏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管网压力参数,为接收长途“暖流”作最后准备。

今冬供暖季,来自聊城信发集团信源电厂的工业余热,将化作管道中的高温水流,为济南中心城区输送清洁热源。这条长110公里、管径1.6米的“超级暖气管”,是目前我国最长、管径最大、供热能力最强的长输供热管道。
除了北线,“聊热入济”南线也将于年底前贯通。届时,总长150公里的南北两线可为济南供暖1亿平方米,预计每个供暖季可减少标煤消耗129.8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56.4万吨,相当于4个塞罕坝林场一年的固碳量。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中心城市和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济南长期面临供热需求激增与能源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聊热入济”全部投运后,外热占比将达四成,“远水”解了城市“近渴”,谋划推进多年的燃煤供热替代得以驶入“快车道”——年底前,济南主城区54台供热燃煤锅炉将全部关停退出。
一条管道,两头受益。“聊热入济”工程输送的并非传统燃烧产生的热,而是经回收提取的发电余热,原本要通过冷却塔排放的“废热”摇身一变,成为城市的清洁热源。“不仅省了冷却处理成本,还能带来每年保底5亿元的收益。”信源电厂厂长张正领说,送完温暖的水“全身而退”,又可以回流到电厂继续用于发电,工业余热被“吃干榨净”。
将百公里外的热源“搬运”进城,并非易事。工程横跨3市5县(区),途经140个自然村,重要点位有110处之多。其中,南线穿黄隧道施工难度最大——供热管道需在黄河河床下“潜行”4500米,最大埋深达55米。施工方克服高水压、复杂地质、大坡度掘进等难题,打通了我国最长的供热隧道。
“热源远道而来,更得精打细算。”于昌灏说,济南能源集团打造了一张“会思考的管网”,能精准预测未来72小时的供热负荷,自动指挥泵站、阀门,实现全程智能联动、按需分配,让热量物尽其用。
从原南郊热电厂老员工,到外热入济调度负责人,于昌灏是这场供热变革的见证者。他曾守护的9台燃煤锅炉如今已全部停运,取而代之的是更清洁稳定的热源。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城市能源供给从‘单打独斗’转向区域协同共享,这既是保障民生的战略举措,也是增强绿色发展动能的创新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舸说。(赵洪杰 李子路 赵国陆)
短评|一条管道,三本新账
“聊热入济”的一条管道,连接的不仅仅是两座城市,更是过去与未来。从一家一户的薪火取暖,到工业时代的烟囱林立,再到如今清洁智慧的多能互补——今冬的温暖,需要我们用三本账,重新计算发展的价值。
第一本,是点废成金的“经济账”。这条管道,让过去白白排掉的工业余热,摇身一变成为温暖千家万户的暖流,更能为企业换来真金白银。精准测算的背后,是资源价值观的升级:将冗余的能耗精准匹配至稀缺的需求,让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高效流转,从而实现企业增收与城市降耗的双赢。
第二本,是节能减排的“生态账”。每个采暖季可减少标煤消耗129.8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56.4万吨,相当于4个塞罕坝林场一年的固碳量——这条管道以清洁高效的能源替代,为区域发展腾出宝贵的环境容量。
第三本,是区域协同的“发展账”。供热一体化,是济南都市圈联动发展的重要一环。“聊热入济”打破了城市“单打独斗”的能源局限,构建起一条跨区域能源链,如同一条温暖的纽带,牵起区域协同的新格局。这意味着,区域协同发展不仅能算出好账,更能蹚出新路。
股股热流蓄势待发,济南都市圈即将开启“温暖”新篇。当工业余热穿越黄河隧道,流经智慧管网,涌入千家万户,这本跨越时空的账本,将忠实记录下山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黄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