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劳动者薪资权益与企业生存发展陷入两难,武汉市经开法院以司法智慧破局,通过一场面对面谈话化解对立,既为劳动者追回欠薪,又助企业渡过招投标关键期,在维护民生与护航营商之间交出 “暖心答卷”。
案情困境:僵局中的期盼与焦虑
劳动者徐某与某实业公司的劳动争议经仲裁裁决,某实业公司需在8月底前向徐某支付14000元工资。但到期后,徐某未收到工资欠款,无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程序启动后,法院发现该公司账户仅余几百元,无其他可执行财产。进一步沟通后,法官摸清案件背后的 “双重困境”:徐某被欠薪后生活压力陡增,满心委屈;而公司正深陷资金纠纷,且处于招投标关键阶段,一旦账户被冻结、声誉受损,经营将直接陷入绝境。
刚柔并济:于法理之中见人间温情
面对这道难题,执行法官深知,任何“一刀切”的处理方式都可能造成难以弥合的伤害。于是执行法官决定为双方当事人安排一次面对面的谈话。
对话,不再是为了争辩是非,而是为了让彼此的声音,能够真正被对方听见。当公司负责人坦诚道出公司面临的真实困境与挣扎时,当申请执行人徐某诉说起被拖欠工资后家庭的压力与内心的愤懑时,空气中那份尖锐的对立,在话语间无声消弭,最终化作了互相理解的静默,横亘在双方心中的坚冰,于这一刻开始消融。
谈话中,公司负责人坦诚讲述经营难题与招投标的紧迫性,徐某也倾诉了欠薪带来的家庭压力与愤懑。原本尖锐的对立在交流中逐渐消解,双方慢慢达成理解。基于此,法院制定兼顾方案:给予公司 7 天宽限期,暂不冻结账户并屏蔽执行信息,保障其招投标;同时被执行人公司也以其名下厂房作为担保。
双赢回响:司法温度浸润人心
半个月后,执行法官接到了被执行人公司负责人的电话,听筒那端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振奋——公司不仅成功中标,生产经营也重回正轨,并且已将14000元案款足额汇入法院指定账户。
拿到欠薪的徐某再三感谢:“本来只想着要回血汗钱,没想到法院还替公司考虑,没把公司逼上绝路,太周全了!” 公司负责人也表示,困境中是法院给了 “喘息翻盘” 的机会,未来会坚守诚信经营,用行动回报司法信任。
司法的力量不仅有雷霆万钧的刚性,也应有春风化雨的柔性。武汉市经开法院用一次成功的司法实践证明,守护民生与护航营商并非对立的单选题,通过精准回应多方需求,也能答出互利共赢的“满分题”。(覃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