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强调,“科学的军事理论就是战斗力”。先进军事理论是正确指导战争的思想武器,谁在军事理论创新上高人一筹,谁就更有可能抢占制胜先机。新形势下,开展军事理论研究应扭住研究对象、范式创新、支撑体系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提升成果转化质效,为打赢现代化战争夯实理论根基。
着眼为战选准题。军事理论研究要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找准定实研究对象,真正让军事理论“供给侧”精准对接强军兴军“需求侧”。一是要坚持体系和重点相结合。既注重体系筹划,把需要研究的内容目录拉单列表,确保覆盖战、建、备、治各领域,衔接战略、战役、战术各层面,贯通作战准备、作战实施各阶段,防止缺项漏项、确保系统全面;还应注重突出重点,特别是针对斗争一线急用、战备训练急需、部队建设急切、基层官兵急盼等内容,优先研究、着重研究,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其他领域理论研究。二是要坚持基础和应用相结合。防止趋利性倾向,合理调配研究力量、科学投入物资经费,确保以有限资源生成最大战斗力。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政策优待、资源倾斜、奖励激励等方式,加强对新域新质力量等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确保基础研究根基稳固,有力支撑应用研究高质量转化。三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军队建设实践相结合,汲取中华传统军事文化精华,紧盯未来战争特点规律,确定攻研方向、课题项目和研究清单,切实把各要素研深析透,厚实“能打胜仗”的理论准备。
着眼升级定范式。随着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学科交叉特点更加明显,群体智慧涌现更加彰显,军事理论研究要紧随时代、紧跟形势,加快研究范式转型升级。首先,探索协作攻研模式。针对需要海量实践数据支撑的研究,以研究人员为核心,完成数据分析、迭代推演等工作;以部队官兵为支撑,完成数据收集、素材提供等工作,配合形成研究成果。针对涉及军地参与的课题,与军地相关单位建立合作机制,聚合优质力量和资源,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其次,走实科技赋能路子。不仅要强化理技融合,以科技创新驱动理论研究,以理论研究牵引技术应用“二次创造”,让理论与技术深度融合、内在耦合;还要强化科技引入,用好调研、分析、演绎、归纳等传统方法开展理论研究,同时积极采用数智孪生、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推动研究范式创新升级。再次,浓厚群众研究氛围。要丰富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年度军事理论研究、群众性军事理论创新等活动,激发广大官兵投身研究的热情。要加强资源共享,通过专业论坛、专题研讨、网络平台等载体,在符合保密要求前提下将部分理论研究成果面向部队共享。
着眼高效强支撑。提升军事理论研究质效,需要畅通完善“制度设计、过程管理、转化运用”的一整条链路,提高研究成果的战斗力贡献率。要用好政策制度“稳定器”。紧盯需求论证、规划计划、实施执行、结题验收、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搞好制度设计和具体规范,在制度上立起聚焦实战、求真求新、深钻细研的风向标,注重查找制度落实上的缺项、具体运行中的不足,针对性加以完善、整改,让政策制度更好服务保证理论研究。要用好组织管理“倍增器”。明确各级职责,构建形成权责清晰、高效运行的工作格局,针对不同研究课题类型采取“一类一策”管理措施:基础研究要保持管理措施的稳定性,旨在平稳输出成果;应用研究要突出管理措施的灵活性,旨在贯通转化链路;交叉研究要加强管理措施的多样性,旨在形成整体合力。要用好检验运用“转化器”。注重闭合“验、用、修”回路,形成理论进入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良性循环:在检验验证上,区分理论研究类别,灵活采取验证方式,确保成果符合质量标准;在推广应用上,通过指定使用、申请下发、平台共享等方式,让研究成果进入文件、嵌入实践;在反馈修正上,定期收集成果使用单位和广大官兵的意见建议,适时组织修改,确保理论研究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