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确定性增多的外部环境,系统韧性已成为应对多重挑战、赢得竞争主动的核心支撑。“引力一号”再度问天,威海韩日流向仓“72小时达”,连绵阴雨中守护“粮袋子”……10月以来,山东各地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为实现全年主要目标奠定基础。
观察之一:产业协同发展商业航天
10月11日,“引力一号(遥二)”的成功发射,是山东海上发射产业链协同优势的一次集中显现:运载火箭由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并在海阳总装,发射船由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建造,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为发射母港,山东海上商业航天发射服务有限公司提供服务保障……火箭发射全流程压缩在6公里半径内,从火箭出厂到转运、上船实现2小时快速响应。
围绕商业航天这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山东整体谋划、高点定位、重点布局、强力推动,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格局:烟台聚焦海上发射、火箭制造、卫星研发、航天文旅等,济南、泰安主攻液体火箭制造、试验以及卫星研发应用等,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
作为全省商业航天发展的行动纲领,10月出台的《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落子航天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围绕火箭卫星研发制造、数据开发应用、航天配套等方面,明确将在技术创新、人才引育、企业培优等方面给予精准支持,着力挖掘和释放山东雄厚的制造业潜能,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整体跃升,助力齐鲁链接浩瀚星空。
【记者观察】产业链的深度,决定发展的高度。山东商业航天产业的突破,根植于产业链的完善度与协同性。它不仅是地理上的集聚,更是产业生态的整合,是各环节之间打破壁垒、耦合创新,这将进一步托举山东商业航天的“飞天之势”。
观察之二:多元探索开拓外贸新局
这个10月,山东各地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多元化探索积极培育新增长点,推动外贸拓展取得新成效。
在临沂,“走出去”与“请进来”并行。今年已在36个国家举办境外展洽活动176场,组织2450家商户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同时在市内举办外商进商城活动51场,吸引国际客商2.9万人。
在威海,物流创新与通道建设并举。刚刚启用的阿里巴巴-山东港口物流集团韩日流向仓暨前置监管仓,集揽收、分拨、仓储、集运功能于一体,当日申报、当日出仓,帮助近10万商户、超过千万的日韩消费者体验“72小时达”的服务。
10月公布的前三季度外贸数据显示,山东进出口总额稳步增长。借势高能级平台,山东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对外合作。第四届儒商大会现场集中签约重点项目45个,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现代金融服务等领域。其中,外资项目9个,总投资额10.1亿美元;内资项目36个,总投资额345.9亿元人民币。
【记者观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山东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开拓多元稳定的海外市场。
观察之三:应对挑战全力“雨口”夺粮
9月以来,山东连续遭遇多轮大范围降雨过程,秋粮收割遭遇严峻挑战。闲置场所改作紧急临时晾晒点,烘干设备24小时作业,“一点一策”保供电……各地整合调度资源,解决农户秋粮难收、难晒、难存的燃眉之急,与天气赛跑的“秋收保卫战”在田间地头打响。
济南市平阴县安城镇逐村摸排建立“地块、受灾、需求”3张清单,启动跨省农机调配预案。仅用7个小时,14台来自河南的履带式收割机便顺利驶入安城镇的玉米地,设施资源实现了跨区域的优化配置。
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从种子源头抓起。连阴雨让一些地块的玉米出现了黄秆黄叶,但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玉米挺拔翠绿,果穗饱满。
原来,这里选取了乐农87、农大799等耐水品种,耐水性提高30%-50%,不容易霉变发芽,销售时每斤售价还能高出1-2分钱。
【记者观察】“雨口”夺粮,不仅需要争分夺秒地应急抢收,更需要系统思维与前瞻布局。着眼长远,加快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有效提升农业应对极端气候的韧性,才能全面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李振 于新悦)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