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设备是建筑工地的“钢铁骨骼”,而纳税信用则是企业生存的“供血系统”。对于武汉某科技公司,这家主营安防工程、设备销售的小型微利企业而言,纳税信用更是获得市场信任、安身立命的基石。然而,一场因历史失信行为引发的信用危机,曾让一企业的“生命线”几近断裂。
2024年,经税务稽查部门检查,该企业被发现2021年度存在重大税收违法失信行为,不仅被列入税收违法“黑名单”,纳税信用等级更被直接判为D级。这道沉重的“D级”标签,使该企业在融资、市场准入、日常经营等多方面都感受到信用缺失带来的切肤之痛。多家银行依据信用状况拒绝了其贷款申请,亟需的设备更新资金无法落实;因信用等级不符合投标门槛要求,企业接连错失参与大型建筑公司设备租赁项目的机会,核心业务严重萎缩;同时,依据《纳税信用管理办法》,企业在增值税专用发票领用、数电发票额度及普通发票供应上均受到严格管控,日常经营中常因无法及时满足客户开票需求而痛失订单。
“那段时间,投标无门、融资受阻、开票受限,老客户也在流失,现金流压力巨大,公司运营几乎陷入停滞。”公司财务负责人袁先生回忆道,这段经历让他们刻骨铭心地认识到,纳税信用就是企业的生命线。
转机出现在2025年5月。洪山区税务局依托纳税信用动态管理体系进行例行筛查时,精准识别出企业已符合信用修复的关键条件:企业提前撤出了税收违法“黑名单”,且连续12个月无新增税收违法行为。税务部门主动作为,第一时间联系企业,详细解读相关政策,明确告知其信用修复资格、流程及所需材料。针对企业急于恢复经营能力的迫切需求,洪山区税务局开通“信用修复快速通道”,指定专人提供“一对一”全流程辅导,协助企业高效、规范地完成申请材料准备与提交。得益于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快速响应机制,仅用3个工作日,税务部门便完成了从受理、审核到等级调整的全部工作,企业纳税信用等级成功修复至B级。修复成功的消息传来,企业上下倍感振奋。发票领用限制即刻解除,开票能力全面恢复,在税务部门协助下获取的《纳税信用评价结果报告》,成为企业重新叩开银行融资大门和招投标市场的关键凭证。“税务部门不仅精准发现了我们的修复资格,更提供了高效、专业的全程服务,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这份支持给了企业重生的信心和希望。”袁先生由衷感慨。
经历此次信用波折,企业深刻汲取教训,将“合规经营、诚信纳税”的理念深植于企业文化与日常管理之中,系统性地构建起长效风险防控体系。企业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财务及核心业务人员定期研习最新税费政策,订阅权威信息平台,并邀请税务干部或专业机构开展针对性培训,确保对政策理解的准确性和执行的规范性。在内部管理流程上全面升级,强化供应商资质和信用审核,将合规票据作为结算前置条件;规范合同管理,明确收付款与开票要求;严格依据会计准则和税法进行会计核算,定期开展内部税务自查。企业还主动深化税企协同,积极加入税务“重点服务企业”名单,定期沟通经营情况及涉税诉求,全力配合税务检查与风险应对。洪山区税务局也持续为其提供“精准画像”式风险体检和“量体裁衣”式政策辅导,重点帮助企业识别建筑设备租赁行业特有的涉税风险点,并规范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
从深陷D级困境的切肤之痛,到B级修复后的重获生机,再到将诚信合规内化为发展基因,企业的经历深刻印证,纳税信用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金名片”,而健全高效的信用修复机制则是重要的救济通道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洪山区税务局通过构建精准识别、主动提醒、高效办理的信用修复服务体系,不仅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更引导其走上“诚信致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有效帮助失信主体及时止损、重返正轨,税务部门着力构建了高效的纳税信用修复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纳税信用修复智能提醒机制”,充分运用税收大数据优势,定期扫描、自动识别符合修复条件的纳税人名单。变“被动等待申请”为“主动靠前服务”,依托电子税务局精准弹窗、12366短信定向推送、税收管理员电话告知等多渠道,“点对点”向目标纳税人推送修复提示和详细操作指引,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
据悉,今年以来,该局已累计向纳税人推送25586条信用修复提示信息,帮助包括该企业在内的上千户企业及时修复信用、化解困境,有效形成了“数据分析—主动提醒—及时修复”的良性循环,随着信用修复渠道的持续畅通和税企共治格局的深化,“合规经营、诚信纳税”的理念必将日益深入人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信用基石。(鲁祎 李宇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