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营战士正在研究装备部件内部电路。 李 伟摄
山野密林间,第81集团军某旅某营七连装甲步兵班正在进行实战背景下作战能力考核。
考核中,该班亮出“秘密武器”——一套“地面突击装备空中监视系统”。无人机犹如战场“天眼”,帮助他们准确掌握战场态势。预警侦察、烟幕遮蔽、战场喊话……他们的一连串操作有条不紊,令考核组耳目一新。
“真没想到,旅里能让我们用自己琢磨出来的战法参加考核!”考核结束,该班班长王海亭拿着成绩单,感慨道,“这套系统是官兵自主研发的,第一次用于实战,就收获了成功。”
成功背后,是一次“允许失败”的探索。
去年底,该连下士董俊偶然萌生一个想法:将无人机画面实时同步到战车内,让载员掌握战场态势。然而这个想法刚冒头就被他自己压了下去:对智能化装备存在知识空白和技能盲区,折腾半天万一没搞成咋办?
转机出现在几个月前。一次闲聊,董俊和连队宋连长提及此事。没想到,宋连长听后眼睛一亮,鼓励他大胆尝试,还承诺会提供全面支持。
连长的信任,让董俊浑身充满干劲。但真正开始研究后发现,技术难关接踵而至:信号不稳、型号冲突、缺少操作手……没过几天,他打起了“退堂鼓”:“连长,这不是修修补补的小革新,就算把全营的技术骨干都请来,也未必能啃动,要不别大动干戈了。”
虽然困难重重,宋连长却不想就此放弃:既然连队技术力量有限,那就向外寻求帮助。于是,他把董俊的想法带到了营党委议战议训会上。
与会者意见不一。有人说,如果失败了,既耗时间又费精力,不值得。还有人说,需要改动的地方较多,风险太大……
“有多少创新能未卜先知?总怕摔跤,怎么迈出第一步?比起结果,勇于探索的过程同样可贵。”质疑声中,营党委副书记主动发言亮明观点。他列举近年的所见所闻,语带遗憾地说:“以前,营里官兵有不少类似的‘奇思妙想’,但因怕失败、怕出错、怕追责,还没开始尝试就不了了之。”
“过度在意成败,是束缚官兵创新活力释放的枷锁!”讨论逐渐升温,营党委一班人达成共识:面向未来战场的信息化智能化转型迫在眉睫,跨越练兵场通向真实战场的鸿沟,关键在于破除思想藩篱,营造敢闯敢试的氛围,鼓励官兵围绕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瓶颈问题大胆创新探索。
这次会议还决定,以七连为试点单位,推动装备技术革新和战法训法创新,兴起科技练兵热潮。为此,营里牵头成立专项小组,在全营范围遴选专业人才,组建攻关团队。
营党委明确,针对战法训法的创新,不设时限,不定硬性指标,更为关键的是“允许失败”“包容失败”。除此之外,他们还承诺,将结合任务实际为创新成果搭建实践检验平台,经证实确实管用好用的将得到推广,暂时未达到预期的则继续调整改进。
吃了营党委的这颗“定心丸”,官兵创新热情高涨。从设想安装载员舱显示器,到实现驾驶员、车长、载员“联屏”共享;从具有单一喊话功能的小装置,到集侦察、打击、喊话、掩护、破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历经3个月,董俊最初的想法,在团队协作、集智攻关中不断调整完善,“地面突击装备空中监视系统”逐渐开发完成。
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期间,他们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与挫折:设备故障、信号中断、系统短路……董俊说,每次遇到这种情况,营领导没有批评指责,而是客观分析原因,并提供指导帮助。
“有组织撑腰和托底,我们还有啥顾虑?”攻关团队愈挫愈勇,克服诸多困难,收获创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新战法。
这次考核前,一道选择题摆在该营面前:使用新战法,还是延续旧方案?他们将想法上报,旅作训部门的答复迅速而坚定:“使用新战法!”这份信任和支持,换来了考核场上的惊喜。
“对基层创新来说,允许失败也是一种激励!”该旅参谋长深有感触地说,“信息化智能化战场呼唤新型高素质指战员。我们必须充分激发官兵创新活力,锤炼‘智’胜战场的本领。”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旅在上级支持下,一座创新科技工作站加速建设,一批围绕提高作战能力的科研课题接连立项,一群思维活跃的基层“创客”脱颖而出……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正在成为大家的共识。在此过程中,该旅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区分不同情形,科学确立免责和追责界限。为了提升创新质效,让官兵少走弯路,他们在纠错方面加大力度,聘请军地专家跟进指导、及时纠偏。
“容错之举”激发“创新之力”。随着官兵的“金点子”不断结出“金果子”,该旅的战斗力建设不断注入新动能。据了解,又有多个由该旅官兵自主革新的智能化装置,目前已通过验收,即将亮相演训场。(王平、曹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