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掠过呼和浩特市敕勒川草原,一场全球性盛会在此启幕。
9月10日,第二届国际民间社会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交流大会在呼和浩特拉开帷幕。大会以“凝聚全球发展共识、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繁荣未来”为主题,来自50多个国家的300余名中外嘉宾相聚在一起,共话全球发展议题。
和合与共,协作双赢。盛会之上,这份携手共进的共识愈发清晰,行动更加有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肖捷表示,习近平主席着眼全球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目标,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中国始终是推动全球发展的行动派,为全球落实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展望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各国深化利益融合,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贝宁国民议会议长弗拉沃努说,这次大会的成功举办,必将进一步提升两国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密切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让更多务实合作成果造福两国人民。
这场跨越国界的“发展对话”,满溢着务实与热忱。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说,希望国际民间社会在促进知识共享、构建多方伙伴关系、倡导有利环境等方面加大力度,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力量。
柬埔寨参议院第一副主席吴波烈说,希望以本次大会为契机,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夯实多边主义根基,构建相互尊重、捍卫主权、促进公正的伙伴关系。
内蒙古是共建“一带一路”陆路通道中的重要节点、中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门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绍骋说,内蒙古正在全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我们愿与国际民间社会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在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中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繁荣未来。
会场上,主题展示环节成为最动人的场景所在。这一环节以全球发展倡议“六个坚持”为主线,融合鲜活的案例讲述、沉浸式的情景演绎、中国传统艺术和前沿的AI视觉技术等多元表现形式,从民间视角生动展现发展合作的温暖实践,以创新表达深刻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
展示中老铁路、非洲“万村通”项目凝聚发展优先共识;展示中国先心病移动手术车为共建国家病患带去新生的故事;展示中国志愿者扎根肯尼亚的情景;通过AI视频展现青少年畅想未来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的绚丽景象;围绕中国民间力量在内蒙古开展防风治沙、长江江豚合作保护等案例,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和世界意义;情景演绎中国央企推动世界青年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故事……开幕式上,“联通共圆发展梦”“移动的生命线”“跨越山海的光”“科技之光照亮未来”“沙与水的绿色诗篇”“从承诺到实践的全球发展之路”6个主题展示,以讲述、演绎等多种创新形式展现各国民众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积极成效和生动实践。
“一亿棵梭梭”项目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SEE基金会成立以来,在起源地持续探索并深耕的代表性项目。此次大会上,作为中国民间机构的代表之一,SEE基金会在开幕式展出了“一亿棵梭梭”的实践成果与创新模式,向来自全球各地的嘉宾展示了中国民间力量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的深入探索与贡献。
“今天,我们分享了如何通过科学植树、社区共管、公众倡导与企业协同的多元路径,实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站在国际舞台上,向来自全球的嘉宾展示中国民间机构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的探索,这不仅仅是对我们10多年努力的认可,更意味着中国民间环保力量正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聆听着全球同行的分享,也深感责任重大。”参与“沙与水的绿色诗篇”主题展示的SEE基金会荒漠化防治项目总监孙静说。
开幕式上,一场小型那达慕精彩上演,让中外来宾沉浸式感受中国国家级非遗的魅力。
那达慕的核心竞技项目是摔跤(搏克)、赛马、射箭,合称“男儿三艺”,是力量、勇气与智慧的集中体现。32位身着摔跤服的搏克手迈着沉稳的“步舞”入场,4位弓箭手在骏马飞驰中完成8箭射击,马背拾哈达考验着骑手与骏马之间的默契……这场那达慕“小巧精致”,集竞技豪迈、艺术展现、生活温情于一体,让来宾深切领略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国际友谊添上温暖一笔。
大会紧扣全球发展倡议内涵,遴选优秀国际民间发展合作案例,充分展现各国在不同领域共促发展的丰硕合作成果。大会期间,还将配套举办经贸、人文、民生合作交流对接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搭建平台。据悉,此次会议的主办方向国内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媒体、智库、企业及相关国家合作伙伴广泛征集相关成果,形成了第二届国际民间社会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交流大会成果清单,未来将在发展中国家实施50多项经贸合作、民生合作和人文交流类成果项目。
一次次握手交流、一份份合作清单,展现出相向而行的协作力量,描绘着未来可期的生动场景。这场由民间力量搭建的“发展桥梁”,早已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期待连在一起,朝着更美好的明天前行。(记者 韩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