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呈忠
早茶,素来是东部沿海省市的饮食风尚。然而在黄河岸边的宁夏吴忠市,早茶已成为读懂这座城市的独特符号。
过去,大多数吴忠人的早餐不过是一碗汤多面少的牛肉面,宽裕时再加个蛋、配碟小菜。匆匆下肚,便投入一天的忙碌中。不知从何时起,早餐渐渐变成“早茶”。一字之变,折射出生活方式的升级,以悠闲的“茶”代替果腹的“餐”,用味道留住人,借烟火气养产业。如今,吴忠早茶门店已达793家,带动就业近2万人,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解读吴忠,就从这一碗不简单的早茶开始。
晨光里的慢滋味
在吴忠吃顿早茶要多久?
马宝玉的故事,是吴忠早茶发展的缩影。经营早餐牛肉面多年的他,初中毕业就去拉面馆打工了。在拉面行业摸爬滚打10多年后,成为资深拉面师傅的马宝玉开了家小店。那时,人们习惯早上吃一碗牛肉面,不到10分钟就能吃完一顿早餐。这样的生意,他做了很多年。
转变始于市场需求的变化,2000年左右,一些店里开始搭配出售当地待客的饮品——八宝茶。顾客多为生意人,喜欢点上一碗八宝盖碗茶,边喝边谈事。渐渐地,吃牛肉面配八宝茶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店家开始丰富八宝茶风味,增加小菜品种,还添了简单的面点。
八宝茶是吴忠市利通区的传统茶饮,2019年6月3日被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历史可追溯至盛唐丝绸之路时期。
当老顾客频频说起别家餐厅推出新面点、新菜品时,马宝玉有了压力。他去别家餐厅边吃边学,琢磨早茶经营的门道,请来面点师,增加了摊饼、蒸包、锅贴、韭菜盒子等。
如今,马宝玉的店每天能迎来五六百名早茶客人,回头客约占90%。吴忠市餐饮饭店协会会长荆红俊与马宝玉同龄,也是店里的常客。
荆红俊的父亲一直在吴忠市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在他的记忆里,吴忠人素有吃早点的习惯:母亲在家烙好饼、泡好茶,孩子吃完上学,大人吃完下地干活。喝茶吃早点,是开启一天忙碌的简单仪式。
怎么让更多人知道吴忠美食?吴忠餐饮饭店协会建议,与中国烹饪协会合作,在吴忠连续举办美食大赛。2019年,协会与吴忠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共同评定了手抓羊肉、麻辣烫、砂锅、羊杂、早茶拉面等八大品类十大美食名店。
一旦有了榜样,大家便主动学习、互相竞争。从面点到小菜,在你追我赶中,早茶品类不断丰富。
2021年,有约300家早茶店的吴忠市获评中国烹饪协会“早茶文化地标城市”。同年举办的首届早茶文化节,客流量和旅游收入甚至超过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市。
现在,早茶文化节已成为吴忠一大盛事。去年举办的第四届吴忠早茶美食文化节期间,客流量首次突破300万人次,直接消费达8.26亿元,带动全市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2亿元。
早茶发展的朝气与底气,让“游在宁夏,吃在吴忠”的概念日渐清晰。
马宝玉的早茶经营时间从早晨7点持续到上午11点。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始终坚持老味道不变。每隔三五年就要装修一次店铺,相较过去突出“牛肉面”,最新一次装修中他加入了“早茶”二字,将其放在与牛肉面同等重要的位置。
人来人往、香气四溢的餐厅里,30多种面点、20多种配菜再加上香甜的八宝茶,即便过了上午11点,仍有人来此细细品味,享受这段悠闲的时光。
老味道的新章法
用美味留住食客,是门实实在在的学问。
“吴忠美食技艺有进步,但味型始终未变,依旧是祖辈留下的老味道。”荆红俊认为,餐饮人的任务在于挖掘与传承。
闭门造车行不通,守旧而不创新更难契合当下市场。以往,吴忠餐饮人往往各自为政,视配方如机密。如今,在行业协会推动下,大家开始交流互鉴,一道道传统美食得以优化提升。
2018年,马娟从公公丁洪军手中接过富平园饭店。当时饭店经营举步维艰:午餐最多接待一两桌客人,早餐日销售额仅300元。
本是餐饮“门外汉”的马娟从服务员做起,一点点熟悉采购、财务、税务等环节。但苦撑一年多,饭店仍不见起色。恰逢吴忠早茶逐渐兴起,她决心借早茶让老店重生。
为了做好早茶,她尝遍吴忠大大小小的店铺,埋头钻研,生意却依然冷清。
怎么才能真正吸引顾客呢?马娟发现,当时所有早茶店都采用单点模式,份量大、品种不少,如果人少,很难尝到多种美食。
反复斟酌后,她决定推出自助早茶,让食客一次尝遍吴忠风味。起初周围一片反对声音:“闲得没事干,搞什么早茶?”“这样折腾,老客都要走了!”
“最多再试3天,不行就收。”马娟在丰富面点与小菜的同时,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自助早茶的消息。第二天出现了顾客满座甚至排队的情况,她第一次见识到网络的传播力。之后,马娟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商务厅的直播培训,首场直播虽只卖出2000多元,却让她信心倍增。回来后,她边问边查,边试边播,一步步把早茶背后的故事传递出去。
随着馓子、油香、牛羊肉等特色新品陆续推出,来马娟店里品尝早茶的人越来越多,日营业额突破万元。
线上推广让更多人知道了她的美食,马娟依托早茶店开始推出礼盒产品,精心设计包装,以最快速度让上海、广州、三亚等远方顾客也能尝到吴忠味道。礼盒内容也从最初几样扩展到羊杂、八宝饭、盐焗鸡、手撕鸡、炸肉丸等丰富的选择。去年春节前10天,礼盒销售额达35万元。
回望马宝玉刚开店的年代,只要拉面味道好,哪怕深巷也有人寻味而至。而如今,除了坚守美味,还要学会讲故事,为每一道食物注入能被理解和传播的内涵。
为此,马宝玉把儿子送到杭州,学习线上推广、视频拍摄剪辑和现代餐饮管理——他清楚,留住食客,既要靠老味道,也要靠新办法。
一碗茶里的世界
绿茶、桂圆、冰糖、芝麻、玫瑰酱等原料静置在盖碗中,沸水冲入,茶料翻滚交融,茶香与果香四溢。八宝茶,不仅是开启吴忠早茶的一把香甜钥匙,更成为游客能够带走的独特伴手礼。
在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村的刘三朵八宝茶非遗体验馆里,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晓虹正为游客讲解八宝茶历史,并不时指导大家调配出一杯适合自己的八宝茶。
祖辈一直经营茶叶与干果生意,刘晓虹记得,儿时家里一来客人,奶奶便会打开锁着的柜门,取出茶叶、桂圆、红枣和冰糖,亲手为客人沏上一杯盖碗茶。那一碗香甜迎客茶,滋味悠长,令人难忘。家庭的熏陶,让刘晓虹从小就热爱上了八宝茶。
大学毕业后,刘晓虹先进入餐饮公司做财务工作。那时,市面上的八宝茶大多为机械化生产,品类单一、包装简单,很难给外地游客留下深刻印象。2016年,为了让更多人喝到香甜的传统八宝茶,她辞去工作开了家小面馆,在进门处摆出手工制作的八宝茶,推出老味道、茉莉花等8种传统口味。
不到半年时间里,她手工制作的八宝茶渐渐被更多顾客熟知和购买,在当地带起手工八宝茶的风潮,各家早茶店陆续推出类似的产品。
2017年,随着品牌推广获得更多认可,刘晓虹建起厂房,专心琢磨如何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八宝茶。口味多样,包装新颖的刘三朵八宝茶也摆到了马娟的富平园饭店,供顾客挑选品尝。在马娟看来,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干,省力不说,还能带动产业一同发展。
吴忠——这片被黄河水滋养的土地,孕育出这一碗浓香四溢的盖碗茶。随着早茶文化的兴起,刘晓虹希望,更多人能通过这一杯八宝茶认识并爱上这座城市。
传统八宝茶中,甜味不可或缺,它能很好地中和春尖茶的微涩。但在健康饮食备受关注的今天,如何满足全国各地游客不同的口味需求?
针对爱美女性加入玫瑰花和姜片,胖大海搭配雪梨润润嗓子,推出零卡糖版本……从最初8种基础口味出发,刘晓虹推出56种口味的八宝茶,寓意56个民族团结和睦、其乐融融。
借助分布在全国各地的70多家品牌门店,每年有近千万包刘三朵八宝茶走上各地消费者的餐桌,持续传递着吴忠早茶的甜美与温情。
八宝茶的畅销,也让更多早茶从业者“走出去”的心热起来。
吴忠早茶能否成功走向全国?荆红俊认为,资金并不是最大难题,人才才是瓶颈。目前因专业人才缺乏,导致用工成本高、人才竞争无序等问题频现。若能吸引和培养更多人才,服务质量、选址经营、成本控制等难题也将迎刃而解。
今年,当地政府与餐饮饭店协会正持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夯实行业人力资源基础,巩固吴忠早茶“好吃不贵”的特色,吸引更多人加入这项富民产业。
晨光漫过黄河,水汽氤氲,八宝茶的甜香飘进街巷,融入每日的欢声笑语之中。早茶人在忙碌中暗自铆足了劲,他们心照不宣,要让天南海北的游客们不仅能吃好一顿早茶,更能从这碗醇香里品出西北人的温情与产业的温度。
(责任编辑:李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