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记者走进上犹县元源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源新材),只见石英砂、石灰石等矿粉混合后,经过高温熔炼等多道工序,变成了微米级玻璃纤维(以下简称玻纤)。之后,200多台全球先进的喷气织机高速运转,如银梭飞动,织出雪白的玻纤纱。
玻纤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广泛用于地下管道、电子电器、汽车底盘、风电叶片中,可大幅延长产品使用寿命。不过,玻纤生产属资本密集型产业,系重资产投资。今年5月,总投资26亿元的元源新材二期项目——年产15万吨玻纤池窑拉丝及制品生产线项目落地开工。作为民营企业,元源新材加码增资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
这还得从元源新材董事长张全雷回乡创业的经历说起。2008年,受上犹县政府感召,在广东从事玻纤销售的张全雷,毅然带着近3000万元资金回上犹开办玻纤生产厂。3年后,因生产工艺落后,工厂濒临倒闭。张全雷计划新建工厂,引进先进生产工艺,但资金缺口巨大。彼时,家人强烈反对,股东纷纷撤资。那个冬天,张全雷眼看就要坚持不下去了。
“企业有难处,政府从不袖手旁观。”上犹县委、县政府知情后立即组建工作专班,并组织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召开协调会,为张全雷的新工厂想办法。“我粗略统计了一下,相关部门为此召开了30余次协调会。对企业而言,锦上添花不足为奇,但政府的雪中送炭让企业倍感温暖。”张全雷说,当时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两个月内5次陪他赴赣州相关单位协调融资,专班人员也多方奔走,为新工厂建设打通融资渠道。
为了让新厂加速落地,上犹县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分段分批帮助办理施工许可证,并通过“容缺审批”机制,推动项目顺利开工,涉及的各类手续审批和证照办理,由政府相关部门专班代办、一抓到底。2018年,元源新材新工艺设备池窑炉点火时,张全雷十分激动。他庆幸有政府帮扶,才有这次的重新出发。
元源新材一期项目投产后,吸引了40多家下游企业落户当地。上犹县委、县政府通过产业基金、金融担保、平台融资等多项举措,继续帮助元源新材等玻纤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在上犹工业园区,一条专供天然气管道将清洁能源输向元源新材的窑炉,通过直供气价优惠30%,每年可为元源新材节省超2000万元成本。同时,上犹县与南京玻纤院、厦门大学等国内20多家单位(高校)合作,组建“一院三中心”(即玻纤产业研究院、共享智造中心、产业大脑数字中心、采销供应中心)。当地更按每年6万元、2万元的标准,给企业招聘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连发3年津贴,以诚留才。
“加快玻纤产业发展,是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一个重要的延链补链强链环节,可以提供强劲的产业配套。元源新材二期项目建成后,将采用最优生产布局和系统、最新工艺技术和先进装备,可填补我省7至9微米直径玻纤纱产品空白,为赣州、吉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本地化配套提供有力支持。”上犹县工业和信息化产业融合推进中心主任尹秀平表示,二期项目投资额比一期更大,他们将在一期帮扶基础上再加大力度,全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作为元源新材二期项目专班服务单位,已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和“每周日汇总问题、周一上班就解决”的会商机制,全流程为企业提供帮代办等保姆式服务,做到企业不出面,也能完成办事审批。
据了解,元源新材数字化转型投入了不少资金,但成效不明显。上犹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为此积极寻找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助其在今年入选全省首批“小灯塔”企业。上犹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安旖说,政策支持延绵发力,才能让企业家更有底、更敢投。
从携3000万元返乡创业到投26亿元增资扩产,张全雷回望元源新材的成长轨迹,感谢多年来政府帮扶定力和政策的连贯性:从融资担保到人才引进提供全周期服务;帮助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并推动当地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电子信息产业是‘1269’行动计划的首位产业,市场前景一片蓝海。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完整的产业生态,我们愿意、也敢于加大投资。”他说。
如今,元源新材每年生产的5万吨玻纤纱,至少一半供给本地控火毯、覆铜板、管材等加工企业,当地已形成了安全防护、电子基材、绿色建材三大细分产业赛道。当前,上犹县还有20多家玻纤企业增资扩产、80多家投资技改,新引进的6个投资过亿元玻纤产业项目正在建设中。(记者 杨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