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南昌9月23日电 (记者罗娜)23日,“持续擦亮江西林改品牌 走深走实先行先试之路”新闻发布会在南昌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自江西列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以来,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林长+林改”工作机制,形成了10多项全国首创的示范案例。
为确保集体林地承包权长期稳定,让林农吃下“定心丸”,江西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地提前延包试点,对承包期不满10年林权,提前开展延包30年以上。目前,全省完成延包合同签订873.74万亩,占全省应延包面积的74.4%。并在全国率先建立林权管理服务系统和林权数据库,化解林权历史遗留问题44.56万宗,为延包扫清了障碍。
为吸引社会资本“进山入林”,江西在全国首创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解决了原林权证和不动产登记证确权覆盖不了林下经济、林业碳汇、森林康养、公益林、天然林补偿收益权等非木质化利用以及林地入股、托管、合作收益权量化到户的问题。目前全省共颁发林业经营收益权证2301本,面积达90.02万亩,发放收益权质押贷款12.67亿元。
为解决林权碎片化不便经营的问题,江西在全国率先实施适度规模经营省级财政奖补政策,对规模经营主体新增的流转林地,按每亩奖补60元,对家庭林场、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专项补助。鼓励支持通过入股、合作、托管、互换等形式推进林权流转,激活林地的经营。
为创新优化林木采伐方式,江西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西省集体人工商品林采伐告知承诺制审批指南》等政策文件,林农可根据市场需求、自己的意愿进行采伐,实现了自主确定采伐年限、自主确定采伐计划、自主确定采伐方式。2025年1-8月,全省集体林占限额发证采伐量为24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9%。
针对老百姓在经营公益林过程中,只得补贴,不能合理经营的问题,江西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西省优化调整公益林的指导意见(试行)》,在生态区位不重要、生态状况不脆弱的公益林中,选择立地条件较好、交通方便、水源较为丰富的林地调出公益林范围,用于培育大径材,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目前全省已优化调整公益林51.96万亩,合理利用公益林林下空间487.8万亩,唤醒了“沉睡”的青山,广袤的山林迸发出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