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总工会“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中,大国工匠卢仁峰和产业工人进行技术交流。 劳模先进代表深入基层宣讲。 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郭晋龙(中)介绍创新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货车司机职工职业技能比赛。
自治区总工会北疆职工乌兰牧骑走进四子王旗,为一线矿业工人慰问演出。
项目建设现场如火如荼、企业生产线井然有序、劳动模范师徒结对……金秋的北疆大地,处处涌现着产业工人投身生产的火热场景。
产业工人是促进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内蒙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产业工人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他们扎根生产一线,以匠心破解技术难题,他们投身改革实践,用实干筑牢发展根基,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硬核力量”。
内蒙古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工作,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改革为笔、以实干为墨,稳步推进各项举措落地生根。作为产改牵头单位,内蒙古各级工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工作安排,锚定“政治引领、技能提升、职业发展、权益保障”四大关键领域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深耕不辍。
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产业工人在平凡岗位上练就过硬本领,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正加速形成,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北疆力量。
高位统筹聚合力 推进改革谱新篇
产改工作开展以来,内蒙古建立自治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暨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构建起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改革体系,通过试点单位的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符合内蒙古产业特色的产改路径。
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以来,内蒙古迅速响应、主动作为,不断深化细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产改工作向纵深开展。
自治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自治区总工会)积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将贯彻落实《意见》作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结合贯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意见》,及时召开自治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暨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定自治区贯彻落实《意见》任务分工方案,调整充实联席会议组成单位,召开全区学习宣传贯彻《意见》工作会议,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再上新台阶。
今年年初,自治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要点》,从6个方面提出21条具体举措,协调各成员单位共同发力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搭台铺路。研究出台《关于支持包头市总工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聚力打造新型产业工人队伍的十项措施》,重点围绕打造产改集群、积累创新经验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同时,组成调研组分赴鄂尔多斯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开展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项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与集中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先后深入企业、内蒙古工匠学院等实地了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开展情况,就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的思路举措开展座谈交流,督促《意见》落地落实。
聚焦国有企业,自治区总工会、国资委联合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示范带动作用的实施意见》,从5个方面提出18条举措,推进国有企业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集中行动,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持续深化改革、创造改革经验、释放改革动能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围绕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自治区总工会开展了系列特色活动。启动首届内蒙古自治区班组长大赛,13613名班组长报名参加;举行“劳模工匠助企行”包头示范活动;实施企业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助推计划;召开全区工会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场交流会;举办全区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暨新能源领域劳动竞赛交流活动;在重庆市举办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期间,举办北疆工匠培育对象训练营;建设内蒙古现代乳业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
同时,自治区总工会以内蒙古工匠学院建设为抓手,构建起“1+22+N”的培育体系,印发《内蒙古工匠学院建设运行管理办法(试行)》,今年以来,30家内蒙古工匠学院培养技能人才超2万人次;出台《北疆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办法(试行)》等办法,通过北疆工匠选树、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等举措,形成大国工匠引领、北疆工匠示范、基层工匠支撑的人才梯队。截至目前,内蒙古有大国工匠4名,北疆工匠85名,北疆工匠培育对象49名,盟市级工匠510名,旗县级工匠116名。
《意见》出台以来,内蒙古产改工作已从“试点先行”迈向“纵深推进”,一系列改革制度创新正加速落地,持续转化为驱动产业升级、赋能工人成长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效能。
思想铸魂强根基 凝心聚力跟党走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区各级工会坚持党建、产改、工建一体推进,创新载体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产业工人日常学习与职业发展,引导广大产业工人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自治区总工会大力实施职工群众思想政治引领建设工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落实到分类指导、教育培训、督查评价、总结谋划等产改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从5月开始,“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内蒙古篇”在全区递次展开,全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事迹巡回宣讲报告会走进12个盟市,深入企业、车间、班组、学校、农村牧区等开展巡回宣讲,线上线下为2万多名职工群众送去精神食粮。同时,自治区总工会组建7支北疆职工乌兰牧骑深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现场和职工较多的工业园区等开展“暖边北疆行”慰问演出,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举办“阅读经典好书 弘扬北疆文化”全区职工主题阅读活动、职工文艺演出、主题演讲比赛、网络知识竞答等活动,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劳模职工宣讲团等作用,广泛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宣讲活动,教育引导各族职工牢牢铭记“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不断夯实各族职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政治根基。
同步建设大宣传格局,依托中央、自治区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强化对产改工作的宣传,开辟专栏对改革成效和实践经验进行深入报道,坚持用正确舆论引导产业工人。做好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力工会数智化、“职工之家”APP等网上阵地丰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活动内容,提升传播实效。
在自治区总工会示范带动下,全区各盟市普遍组建劳模工匠宣讲团,让先进人物走进车间一线,持续在全区掀起学习劳模、争当先进的热潮。
各盟市产改工作亮点频出:今年9月,呼和浩特市总工会经市委编办批准,正式设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部,成为全区第一家实体化设立专职部门的地方工会组织;包头市总工会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包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自治区首个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决定,为弘扬“三个精神”增添法治保障;乌海市总工会推动海南区“小三线”军工文化纪念馆建成自治区首家产业工人教育基地;阿拉善盟工会以调研督查为抓手,推动产改向纵深发展。
各级产改试点不断创新模式:伊金霍洛旗总工会创新打造“中国工人大思政课·伊金霍洛在行动”品牌,积极构建内容鲜活、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工会“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经纬集团工会创新运用云端“微课堂”、班前“微党课”、工间“微宣讲”三微学习模式,持续开展班组学习会、理论宣讲会、专题读书班等活动;喀喇沁旗总工会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职工需求,开展定制化宣讲,不断增强产业工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动力。
从深入车间班组的实地宣讲到线上平台的“云学习”,从劳模故事到工匠事迹,在全区各级工会的引领带动下,扎实有效的思想引领,把广大产业工人的共识凝聚起来、力量汇聚起来。
技能淬炼强本领 赋能成长提素质
技能是产业工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驱动产业迭代升级的核心引擎。内蒙古锚定高质量发展主线,以“育技能、强队伍、促发展”为目标,构建起“职业培训夯基础、技能竞赛搭平台、创新载体激活力”的全方位技能提升体系。
政策引领为技能提升“搭框架”。聚焦产业工人成长需求,截至2024年底,内蒙古出台涵盖职工技能提升、待遇保障等领域的产改配套文件40余个,全区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406万人次、121万人次;通过“求学圆梦行动”,帮助2.4万名产业工人、农牧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现学历与能力双提升。
赛事牵引为素质提升“搭擂台”。自治区总工会聚焦“五大任务”,将劳动和技能竞赛与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同频共振: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三北”工程攻坚战等关键领域,累计开展70项全区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年均带动4.06万家建会企事业单位参与;助力实施“六个工程”,连续开展“十大行动”,通过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劳动竞赛大会战、助力自贸区创建工程打造北疆亮丽口岸工会推进会等,引导职工在重点工程一线亮本领、展作为;今年,在持续助力“六个工程”的基础上,紧盯“六个行动”部署27项重点工作。
各产业工会同步精准发力,自治区能源化学地质工会聚焦新能源产业与找矿突破战略,分别在全区新能源系统、地勘系统开展专项竞赛,让技能比拼成为服务战略落地的“练兵场”;自治区教科文卫体工会推动引导职业院校发挥自身师资、设备、场地优势,深化自身改革,在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青年学生的同时,在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技能竞赛中发挥作用。
企业实践为技能转化“搭桥梁”。企业作为技能培育的主体,纷纷探索特色路径:中盐内蒙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推行“双擎计划”,160余名管理技术骨干经系统培训后,近70人走上中层管理岗位,同时以“技能导向+激励相容”机制激活职工内生动力;内蒙古太西煤集团以“安康杯”竞赛为抓手,推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操作法,投入30余万元奖励资金,吸引2100余人次参与技术攻关与安全实操比拼;乌兰察布市的新太集团打造“五大平台”赋能技能提升,自主开发的班组管理APP整合86个岗位标准化文件、1万余道题库,实现了“公司—班组—职工”双向直达,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工匠精神、掌握精湛技艺的高素质铁合金产业工人队伍;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乌海供电分公司牵头举办乌海市电力行业技能大赛、“振兴杯”青年竞赛,设置12个核心技术工种赛道,不仅吸引300余名技术工人参赛,更推动150余名职工通过竞赛实现技能晋升或岗位优化。
从政策赋能到赛事搭台,从企业实践到人才涌现,内蒙古正以多元举措构建技能培育生态。这支不断壮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既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更是产业升级的推动者,将持续在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上书写更多“技能报国”的生动篇章。
畅通通道优保障 激发活力增福祉
打破职业发展壁垒、完善权益保障体系,是激活产业工人内生动力的核心抓手。内蒙古锚定“让工人有奔头、有甜头、有劲头”的目标,通过健全职业发展通道、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做实权益维护服务,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为产业工人安心干事、舒心发展筑牢坚实后盾。
拓宽职业通道,让产业工人“有奔头”。各地以制度创新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包头市制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在全区首建全方位服务技术工人“一体化”政策体系,首推“新八级工”制度模式,首批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包钢等企业实行首席技师参照公司级领导薪资待遇制度,北重集团建立“7层25级职业发展体系”贯通机制,一机集团建立劳务派遣工转正式工机制,让杰出高技能产业工人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优化分配机制,让产业工人“有甜头”。“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分配导向逐步落地。内蒙古电力集团将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全流程纳入人才工作范畴,在集团公司薪酬体系中设置人才当量工资,针对员工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资格、学历等,进行人才当量工资差异化分档,突出对个人实力强、技能水平高的员工给予薪酬激励。
做实权益服务,让产业工人“有劲头”。各地工会从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维权服务、就业帮扶多维发力:乌海市总工会今年指导90家基层企业规范召开职代会97次,推动2966家建会企业实现厂务公开、职代会建制全覆盖,保障产业工人在工资调整、福利分配等重大事项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乌拉特中旗总工会“工会+”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高效运行,形成“八位一体”协同机制,依托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站,已受理维权案件10起,成功调解6起,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15万元;在就业帮扶上,兴安盟工会打造“岭上云就业”服务矩阵,创新打造“5+1”服务模式,开设“兴安盟工会职工夜市”,举办“爱心传递,携手同行”助残义卖行动等活动,助力职工群众增收致富;西乌珠穆沁旗总工会积极运用“工会驿站+零工市场+社区”就业服务模式举办招聘活动促进就业。
从职业通道的“向上阶梯”,到收入分配的“激励杠杆”,再到权益服务的“暖心守护”,内蒙古以实打实的举措为产业工人撑起“保障伞”。当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持续增强,必将转化为投身发展的强劲动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岗位上建功立业,让“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旋律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征程中愈发嘹亮。
(本版文图均由自治区总工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