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
创新社会治理有效途径、化解矛盾纠纷在基层、智慧平台赋能基层治理……“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大力推进社会治理领域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明显提升。
微治理,释放大能量
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内蒙古牢牢握紧基层治理“方向盘”,促进治理体制更顺畅。
阿拉善盟阿左旗王府街道腾格里社区党委副书记牡丹在担任社区工作的同时,也是一名网格员,信息采集、政策宣传、安全巡查等都是她的日常工作内容。她说:“网格员就像是连接政府和居民之间的桥梁,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宣传到户,每一个居民的需求都能得到及时响应。”
5年来,内蒙古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根本抓手和实践路径,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巧做基层治理“针线活”,织密服务群众“一张网”,以“小单元”撬动“大治理”,不断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全力打通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全区通过建强8.6万余个基层党组织,把红色根基深扎各行各业,逐级明确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职责任务,构建自治区统筹谋划,各盟市具体指导,区县、乡镇(街道)、社区、网格四级联动调动资源推进落实的工作格局。
小网格释放出大能量,细节处的治理串起的是社会和谐的美妙音符。5年来,一批批创新做法植根基层、服务群众,一件件急难愁盼随之解决,一项项惠民实事纷纷落地。
化纠纷,织密和谐网
“暖气管道老化,冬天暖气不热。”“外跨楼梯扶手生锈松动,有安全隐患。”近日,在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桥东街道东民建社区馨泰嘉园小区院内,召开了一场“热闹”的协商议事会,社区组织小区“三户四长”、包联单位、居民代表共同协商解决小区难题。
“大家平时信任我,就推选我为楼栋长。这几年大家有什么事儿都愿意和我说,我也愿意为居民们解决各种烦心事。”小区楼栋长张德蒙说。
东民建社区位于老旧城区中心地带,大部分为无物业单体楼。自从有了“三户四长”力量的支持以及社区全面推行的楼栋居民自治,真正实现了“居民的事情居民办、大家的事情大家管”。
像这样党组织领导、群众参与的基层议事机制,在内蒙古各地落地实施。5年间,全区各盟市坚持建强自治组织体系,在社区网格长指导下,发动居民推荐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代表担任小区长、楼栋长、单元长,当好上传下达的“通信员”、方针政策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和文明创建的“监督员”。利用党群阵地打造居民议事厅,发挥小区长、楼栋长、单元长组织协商议事化解纠纷作用,让群众从基层治理“旁观者”到“参与者”。
社会治理一头连着民心,一头连着党心。老百姓在社会发展的每一步中,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智能化,赋能“微”治理
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多多评·码上生活”智能便民服务平台的二维码随处可见,居民通过扫码可以反映问题、查看社区动态、领取品德积分等。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鄂尔多斯市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助力全民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出一条智慧生活、智慧服务、智慧治理的市域社会治理“智治”新思路,让“数字大脑”成为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的技术密码。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建强基层治理“智治”体系,实施“互联网+党组织+网格”行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智慧平台建设,重点推动基础数据模块、统计分析平台、服务办事模块等需求最集中、矛盾最突出、使用最频繁的功能完善和作用发挥。完善“智慧社区平台+网格微信互联集群+手机端应用”的数字化网格应用系统,健全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工作机制,努力做到民呼必应。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社区服务、网格治理、党员报到服务的纪实和评估,提升基层治理信息化水平。
群众有所盼,治理有所为;发展有所需,治理有所行。新的征程上,面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形势新任务,内蒙古的“治理答卷”将精彩继续。(记者 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