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萍乡市锚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针对城乡学校硬件差异、师资短板、资源分散等问题,开展“一校一案”精准施策,精确识别各地区教育发展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让城乡学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021年以来,全市投入13.8亿元用于学校办学环境升级改造,推动276所义务教育学校“旧貌换新颜”,新增学位2.75万个。
10月15日,记者走进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中学,只见校园内活力满满:塑胶跑道上,学生尽情奔跑;五层的综合楼里,明亮的教室里书声琅琅。据校长汤宇驰回忆,两年前该校办学条件还很简陋,仅一栋昏暗、陈旧的教学楼,外加一栋实验楼和两栋宿舍。
为破解硬件短板问题,萍乡市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硬件缺陷逐一登记,再按“一校一案”制定改造方案。以东桥镇中学为例,2022年当地政府按“原址重建+功能适配”思路启动重建工作,2023年10月新校园投入使用。如今该校占地5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综合楼、标准化宿舍、食堂、室内运动场、塑胶跑道等设施齐全,宿舍还配备空调与全木制床,办学条件实现质的飞跃。
若说东桥镇中学“一校一案”聚焦硬件破局,那么芦溪县源南学校的“一校一案”则主攻教学软实力提升。
“2017年以前,我校在全县20多所学校中,教学水平中等偏后。”源南学校校长李娟坦言,转机源于当地党委政府制定的“师资赋能+资源对接”方案:依托萍乡市“市—县—校”三级教研体系,源南学校与多所优秀学校结对、互派教师交流;实施“党员结对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助力青年教师成长;邀请多个名师工作室送课进校,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学资源。
在系列精准举措推动下,源南学校办学水平大幅攀升,成为芦溪县乡村学校软实力提升标杆。这一蝶变,正是萍乡市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的缩影。目前,该市已组建9个城乡义务教育办学集团,覆盖129所乡村学校,通过搭建教研共同体、设立名师工作室等,持续为乡村学校注入优质资源。
近年来,萍乡市结合人口流动趋势、学龄人口密度及地理交通状况,合理撤并农村小规模学校。截至今年9月,已撤并152所,湘东区原炉前小学撤并至腊市镇中心小学。原炉前小学教师午远华感触颇深:“以前学校26个学生、6个老师,集体活动难开展;现在学生能参加区级竞赛,老师能集体备课、外出培训,教育视野拓宽了,专业上更有底气。”
为妥善化解撤并中的痛点问题,萍乡市为每所撤并学校定制保障方案:创新构建“社会化运营、专线管理”与“公交让利、家长分担、政府兜底”相结合的交通保障体系,开通114条学生公交线路覆盖173所学校,服务7916名学生;投入998万元改善转入学校食宿条件,组织心理辅导、结对帮扶助力学生适应新环境。
从硬件焕新到软实力提升,从资源整合到痛点破解,萍乡市以“一校一案”为钥匙,打开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大门,交出了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 (全媒体记者陈记昌 实习生钟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