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赣州市喜讯频传,一批标志性工程实现“密集突破”:赣州瑞金机场正式通航,城市迈入“双机场”时代;长赣高铁、工业富联智能制造二期等项目接连开工,瑞梅铁路铺架施工与站房建设同步推进;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新院区全面启用,医疗资源再升级;赣县、寻乌抽水蓄能项目快马加鞭……
喜讯的背后,是赣州市紧紧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的深远谋划,正为赣州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硬核动力。
机制护航,要素保障“不断链”。赣州市创新建立市领导挂点联系和三级协调调度机制,坚持高位推动、高频调度、高效落实,持续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今年以来,工作专班深入一线,协调解决用地审批、资金保障等堵点难点问题超300个,推动7个项目纳入国家重大项目清单,争取用地计划指标8499亩,为项目落地清障搭台。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依托深赣对口合作,赣州市通过政企圆桌会议、链长制、企业特派员、安静生产期等创新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创业、专注发展。目前,赣州市已实现619项政务服务事项与深圳“同事同标”,“高效办成一件事”办件量突破110万件;推行“综随一次查”跨部门联合监管,经营主体迎检频次下降48.1%,真正实现“无事不扰、有需必应”。
创新驱动,点燃发展“内生引擎”。赣州市构建“揭榜挂帅+重点研发+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科技”五位一体的科研体系,推动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赣南苏区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稀土联合基金。2021年以来,市本级企业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4项,获扶持资金3390万元,创新动能持续积聚。赣州市本级科技专项预算从2021年的2.35亿元增至2025年的3.77亿元,在全省率先推动科技立法,出台《赣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在政策引领下,“智能车间”“黑灯工厂”“产业大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制造业加快“智改数转”,新动能正在加速成形。
聚智引才,构筑人才“强磁场”。赣州市创新探索“科创飞地”“周末工程师驿站”“科技人才双向双聘”等机制,相关经验获评全省营商环境创新典型;率先出台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方案,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已引进和培养国家级人才4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26人。
数据显示,赣州市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领先,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均居全省前列。今年1至8月,赣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前三季度,列入国家“两重”项目库的82个项目、140个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89个专项债项目全部按期开工。(刘新权 全媒体记者鄢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