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省各地各部门在梳理总结上一年度为民办实事所取得成绩的同时,纷纷开门纳谏,问政于民,通过各种方式征集新一年民生实事项目,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为群众幸福“加码”、为百姓生活“加温”。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工作千头万绪,就医、就业、教育、住房、一老一小,每一项都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群众的幸福指数。每年重点办好几件民生实事,不仅会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且对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带动效应。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项部署聚焦民生关切,强化民生建设,彰显了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坚定信念。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办好民生实事,关键在于一个“实”字。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绝不可搞那些悬浮于空中、脱离实际的“景观”。央视近日播出的电视专题片《持续发力纵深推进》披露,贵州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再勇任六盘水市委书记期间,盲目举债搞劳民伤财、破坏生态环境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顾海拔、地质、环境差异,“一刀切”式推进刺梨产业,导致当地种植的117万亩刺梨中,不少苗木长势差、挂果率低,有的甚至多年绝收。如此“民生实事”,不但没有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好处,反而让群众利益受损。
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喜欢搞“拍脑袋工程”,根子在于错误的政绩观作祟,脱离了“实”的要求。创造政绩,应以真正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改善民生,应以群众能否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最高原则。广大领导干部要以百姓心为心,认真细致检视民生领域的短板和弱项,全力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可及可感,把民生工程切实办成民心工程。只有这样的政绩,才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为政之道,当以顺民心、厚民生为本,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准则,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过春节,群众出行方便吗?务工人员工资有保障吗?市场供应充足吗?种种事关民生冷暖的事情,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走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坐到老百姓的火炉边,用耳朵去倾听民声,用眼睛去发现民情,用身心去感受民意,全力回应民生关切,让群众过一个开心年、幸福年。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各级领导干部应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精准把握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多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民生实事,用群众“脸色”检验领导干部政绩“成色”,用民生温度检验领导干部“政绩簿”厚度。(曹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