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园社区老约翰绘本馆里,孩子们在看书。 记者 侯艺松摄
9月11日20时,共青城市甘露镇桔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灯火通明。音乐厅内,十余名居民抱着吉他认真练习,授课的是“社区合伙人”成员、一家音乐培训机构的教师杜学鑫。“外面机构一节课要几百元,这里同样的师资,我们只需交30元,真是太惠民了。”居民张小华拨着琴弦笑道。谁能想到,半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待装修的空场地,而居民想学乐器,也只能去外面的机构,费用高。
今年7月,桔园社区新建的12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宽敞的场地有了,如何回应居民对“家门口服务”的期待?社区党支部书记邹菊花介绍,他们通过引入“社区合伙人”,破解社区人手不足、专业服务跟不上的难题。
“要把服务做到家家户户心坎里,单靠社区肯定不行。我们就是想通过‘合伙’,把各方资源拧成一股绳。”邹菊花说。社区与合作方算的是“双赢账”:社区免租金提供场地、帮企业对接居民需求,企业则拿出专业资源,以成本价提供服务,入驻后省下的费用直接转化为居民的优惠空间,企业靠后续衍生服务实现微利。
目前,桔园社区已引入7个“合伙人”,涵盖社会主体与政府机构,服务范围从艺术培训延伸到健康咨询。这一模式不仅发挥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作用,也让企业、商家的服务能以低成本走进居民家门口。
每逢双休日,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老约翰绘本馆,孩子们在此阅读,书香弥漫。负责人潘佳佳说,这家绘本馆已开了七八年,之前因场地狭小,一直想换个地方。几个月前,社区邀请他们“合伙”时,潘佳佳特意来看过场地——宽敞的空间里,整面墙都是书架,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卡通造型的小桌椅上,瞬间就让她动了心。“不光场地大了不少,社区还免租金,又添置了许多新绘本。”她指着墙上挂着的照片说,“我们入驻后已经办了十多场读书会等公益活动,每次居民都热情参加。”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好后,大家都爱往这儿来。”居民冷广中说,“你瞧,老人们能凑一块儿下棋,年轻人可以来学音乐,孩子们有地方看书——不管是谁,都能在这找到自己的乐趣。”
类似的变化也发生在茶山街道新村社区。今年3月,社区搬进了18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与过去挤在150平方米的老办公室相比,简直是鸟枪换炮。“以前居民来办事,得在走廊排队;想办场健康讲座,找遍小区都凑不齐能坐50人的地方。”新村社区党委书记熊紫凡感慨道。
如今,这些难题通过“合伙人”一一化解。他们找来的合作方个个“对口”:专业机构运营的“幸福食堂”,采取自助餐形式,满足各年龄段居民的口味;教育机构开设的“周末课堂”,不仅免费辅导作业,还教孩子们练书法、跳街舞,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托管难题;新华书店进驻后,成了学生们的第二课堂,“阅读+亲子”休闲角则成了妈妈们带娃的“充电站”。
“找‘合伙人’不是简单招租,得看对方能不能补上社区的‘短板’。”熊紫凡说,比如引入“幸福食堂”前,社区专门做了问卷调查,发现超半数居民有就餐需求,这才定向对接资源。
如今,在共青城市,已有19个社区精心打造了专业化、精细化的党群服务中心。这些社区坚持“居民需要啥,阵地就建啥,功能就配啥”,积极引入“合伙人”,不追求“大而全”的规模,更专注于“专而精”的实效,让每一处空间都精准对接居民的日常需求,让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