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陕博可预约时段内均已约满,山东博物馆人头攒动,这个国庆中秋长假,“博物馆热浪”滚滚袭来。
每一件文物,都是无声的书籍,承载着灿烂文化。近年来,随着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逛博物馆”逐渐成为新风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同比增长1亿余人次。每逢假期,“预约难”“一票难求”“进馆难”,成为热门博物馆的真实写照,给出游的人增添了不小的烦恼。
公众逛馆热情高涨,不容忽视;博物馆承载有限,也要正视。如何找到两者之间平衡点,切实提升游客体验,既考验地方对群众需求的关切程度,也检验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这道题该如何作答?
打破时间边界,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比如,青州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结合自身承载能力,适当延时开放到晚6点、8点,不仅让更多游客如愿以偿,也在无形之中积攒了口碑。
因应情势变化调整入馆方式,让游客的体验最优化。前不久,上博人民广场馆,改进了入馆方式,坚持预约和免预约并行,即工作日等非高峰期免预约,假期等高峰期实行预约。而这一变化,让游客平时多了“说走就走”的从容,假期能更合理规划路线和时间。可见,预约、免预约,并不是简单的二选一,关键要因时制宜、因事而变。
当然,不管如何巧妙安排,一座博物馆的承载量是有上限的。破解“一票难求”,关键要以更宽的视野、更广的维度,整合资源、创新服务。一方面,供给要“上新”,让游客多些好去处。比如,这个国庆中秋假期,依托万字会旧址设立的山东古建筑博物馆免费预约开放,拨动了不少游客的心弦。另一方面,策展要直达基层,推动更多文物资源下沉。比如,依托湖南全省博物馆“省市联动”机制,怀化市博物馆新馆向湖南博物院等馆借展200余件(套)精品文物,以精品文物“出差”“做客”的方式,让群众不用出远门“挤油油”,便可大饱眼福。
可以预见的是,“博物馆热”还会持续下去。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通过改进入馆流程、创新文物资源供给方式等,进一步优化服务,为游客多打开几扇进馆的“门”,补齐“难”与“求”之间的一块块短板,才能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