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分级队员正在场外分级点进行分级作业。
当前,湖北省宜昌市秭归烟区迎来烟叶采收、烘烤和交售的“黄金期”,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从鲜烟采收的精准把控,到科学烘烤的智能管理,再到高效交售的流程优化,一片片金黄的烟叶,正通过日益完善的产业服务机制,稳稳转化为烟农手中的“真金白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
田间精收提质效
烟叶采收是烟叶质量控制的“第一道关口”。过去,不少烟农凭经验“抢收”,导致烟叶成熟不一致、等级混杂,损耗率偏高,影响整体交售效益。为破解这一难题,秭归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依托烟区合作社,组建专业化采收服务队伍,覆盖全县主要种烟村。服务队员均经过统一培训,熟练掌握不同部位烟叶的成熟标准与采收技术,确保“熟一片、收一片,采得准、伤损少”。
老杨是当地种植大户,往年采收季,常为请工难、成本高、质量难控而发愁。今年他将采收全部交给专业队完成,“8个人一天就能收完,价格透明,效率高,烟叶损伤明显减少。”据测算,采用专业化服务后,老杨亩均采收成本下降15%,用工时间缩短三分之一,鲜烟质量更加稳定。
同时,秭归县局(营销部)组织烟叶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屋场会、院坝会开展培训,讲解关键环节操作要点,推动烟农从“经验采收”向“科学管理”转变。通过“专业队作业+技术员指导”双轮驱动,全县烟叶采收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等级纯度和交售质量稳步提高。
炉内智烤稳品质
8月19日,秭归县局(营销部)烟叶技术员在设置电烤房烘烤参数。
烟叶烘烤是决定品质的关键环节,温湿度控制稍有偏差,易出现“烤青”“蒸片”等质量问题。为破解传统烘烤“靠经验、劳动强、风险高”的困境,秭归县局(营销部)在烟区推进智能电烤房建设,以科技赋能推动烘烤环节提质增效。
“以前烧煤烤烟,夜里要起来三四次添煤、调风门,又脏又累,还怕温度不稳。”烟农老王感慨道,“现在用上电烤房,不用清炉渣、添燃料,干净省力,关键是温度控制精准,系统自动调节,烤出来的烟叶颜色更鲜亮,油分更足,青杂烟也少了。”
据悉,智能电烤房配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可精准设定并实时调控温湿度,误差控制在±0.5℃以内,严格按照预设工艺曲线自动调节加热功率与排湿频率,实现全过程智能运行。一旦发生断电、超温或排湿异常,系统将第一时间向烟农和技术员发送报警信息,确保问题及时处置。同时,烟叶技术员全程跟踪烘烤关键节点,指导烟农优化烘烤方案。
据统计,推广智能电烤房后,单炉烘烤成本降低约10%,上等烟比例平均提升5个百分点。科技赋能提升了烘烤的精准度与稳定性,实现了减工降本与提质增效的双赢。
站点快办促增收
9月3日,秭归县局(营销部)烟叶技术员指导分级作业。
烟叶交售是烟农实现收益的“最后一公里”。过去,烟农在家自行分级,标准不一,常因混级、夹杂残叶被退回,排长队、耗时间。为破解“交烟难、排队久”的痛点,秭归县局(营销部)推行“点分站收”模式,在烟叶收购站内设立“专业分级服务专区”,组建技术骨干分级队,实行“分级前置、服务前移”。
烟农只需将烤后烟叶运抵收购站,专业人员即开展初检、分级、定级和打包,全过程公开透明。这一模式将传统的“家庭粗分”转变为“专业精分”,既提高了分级的准确性,又大幅缩短了交售时间。种植户老王深有感触:“现在走‘快速通道’,不到半天就全部办完,省心省力,再也不用担心分错被退。”
此外,收购站点还优化服务流程,增设休息区、饮水点等便民设施,提升烟农交售体验。通过信息化系统实时公示等级、价格和进度,确保收购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切实保障烟农合法权益。
从田间采收到智能烘烤,再到高效交售,一条贯穿烟叶生产全链条的专业化、智能化服务网络正加速构建,一幅产业提质、烟农增收、乡村和美的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展。(文/图 李世纪 王怡丹 郭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