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01:多条短信同时发送【一次发1~10条均可】
视频02:伪基站群发短信客户实战【8个小时发短信15万条】
↓↓↓点击下方联系咨询↓↓↓
走进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窦店村的恒升牧业养殖基地,耳边流淌着舒缓的轻音乐,眼前是一排排明亮干净的牛舍。一群皮毛黑亮的牛正悠闲踱步,空气中没有异味,也不见蚊蝇纷飞。
“我们这儿养牛,用的可是‘黑科技’!”基地负责人吴连方话语间透着自豪。他口中的“黑科技”,是一项叫作“垫床发酵”的技术:通过生物发酵方法,把牛粪、牛尿与周边回收的秸秆、菌渣、树枝等废弃物混合,作为垫料投入牛舍,在垫床上直接发酵。“你看,”他随手扒开垫层,原本的排泄物已分解成无味、疏松的深褐色颗粒,“只要30天,牛粪就会转化为有机肥。”
“现在的牛粪可是宝贝!”吴连方算了一笔账:牛场年产牛粪约3万吨,经发酵可加工成1万吨成品有机肥,每吨售价达650元,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650万元。“更重要的是,垫床发酵技术为牛提供了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了饲料转化效率,显著减少了蚊蝇滋生和疾病传播。牛更健康了,产肉品质也更好了,我们对探索更好的更适合咱老百姓吃的牛肉更有信心了。”他补充道。
一旁的饲养员游艳玲,轻轻点着平板电脑的屏幕,查看着每头牛的实时数据。“我每天要做的是看看它们精神状态好不好、吃料香不香、体重变化怎么样。”这位与牛相伴20多年的饲养员,不仅是技术的传承者,也是养殖场变迁的见证者。“过去清粪、饲喂全靠人工,又累又脏还费时间;现在牛从早到晚听着音乐,戴着‘电子耳标’,有家谱有档案,饲喂、称重、运动、健康全都是科学监测。”看着崭新的牛场,游艳玲感慨万千。
肉牛产业,是窦店集体经济的“领头牛”。如今,窦店已形成集饲料种植、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冷链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牛肉产业体系。全年肉牛年出栏量达3000头,每头牛每年可创造3500元的综合效益,每吨牛粪通过加工增值2倍以上。更值得一提的是,牧业养殖场里,一半的员工是本地村民。
但窦店牛的“能量”远不止于牛肉和肥料。发酵后的有机肥被用于窦店村的梨园和粮食种植基地,形成了“牛—肥—果—粮”高效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
养殖场5公里外的窦店梨园里,梨园负责人朱彦坤向记者介绍:“去年10月,梨园全面施用了有机肥,今年的梨果型大了、颜色亮了,口感脆甜多汁,口碑也越来越好,采摘的游客一波接着一波。”
目前,梨园每周接待采摘游客近千人次,成为窦店农旅融合的新亮点。而这一切,得益于“牛粪变黄金”的循环利用。
在大田作物方面,效果同样显著。通过连续数年施用有机肥,2010年到2025年,窦店小麦亩产从1000斤提高到1300斤以上,连续十多年在北京市小麦高产竞赛中夺冠;青贮玉米亩产达4.5吨,显著高于周边其他地块。
“种养结合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农产品品质,更关键的是改善了土壤结构。”窦店村党委委员张丽华介绍,“从2010年到现在,我们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5%提升到2.8%,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绿色循环产业链为窦店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我们养殖场每年向村集体收购青贮玉米3100多吨,金额达150多万元,带动3100多村民人均增收近500元。”吴连方说。
窦店村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经济这个核心引擎。“我们一直走的是集体经济的路子,从最早的生产队养殖,到如今现代化农业企业,窦店村始终强调整合资源、集体发展,实打实地靠自己‘造血’。”张丽华表示,村里牢牢把握土地集体所有权,推动统一规划、规模经营,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集体内部,让村民成为产业工人和受益主体。
如今,窦店村已发展企业50多家,安排本村及周边就业劳动力4000多人,形成了生物医药、汽车改装销售、畜牧产业化生产、新兴工业四大产业集群和优良籽种、苗木、黄金梨三大农业种植园区的发展格局,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数字见证着窦店村的跨越式发展:2024年该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9.9亿元,人均纯收入46497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0年的1.5万元提高到4.6万元。每头牛每年创造3500元综合效益,每吨牛粪增值两倍,梨园年吸引采摘游客超1万人次。以农养牧、以牧肥农的路径,窦店村实现了农牧并举的生态循环。在这里,全面乡村振兴成了一场真真切切、可感可触的共富实践。
(责任编辑:朱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