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东北连绵的青山深处,乐平市众埠镇最偏远的文山小学犹如一座被翠峦环抱的孤岛。一片绿色足球场、两栋二层教室、村道旁一块写着“文山小学”的简易门牌——拼凑出这所学校所有的轮廓。九年来,36岁的程文蒸始终守在这里,用青春为山里的孩子擎起一片求知的天空。
2016年9月,27岁的程文蒸背着行囊第一次走进文山岭。他坦言,初来时内心曾有落差,“仿佛与世隔绝。”但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让他毅然选择留下。这一留,就是9年。3000多个日夜,他风雨无阻地行走在同一条崎岖山路上,日复一日地踏上那山顶的讲台。
文山小学的学生最多时曾有50多人。但随着城乡发展变迁,学生数量逐年减少。2024年,乐平市推进教育资源整合,文山小学一度面临撤并。然而,因山路险峻、留守老人无力日日接送,当地百余户村民联名恳请保留。经教育部门综合评估,学校最终被保留下来——而程文蒸,也选择了留下。
如今,文山小学仅剩9名学生,分属一、二、六三个年级。程文蒸是这里唯一的老师,承担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全部课程,还兼任维修工。他是学校负责人,是教师,也是守护人。
秋夜渐深,大山重归寂静。程文蒸常独自在办公室批改作业。说起远方的家,他语气温柔却掩不住思念:“女儿总问我,为什么不能像别的爸爸一样天天回家陪她……每听到这句,心里就特别难受。”
深山的坚守,注定与孤独为伴,但工作和生活中那些瞬间也温暖着他:有些家长种了板栗或橘子,每到成熟时节,孩子们会悄悄揣上几颗,塞进他的抽屉或讲台。“这些孩子最纯粹的善意,深深打动了我。”
程文蒸的坚守,为大山里的孩子点亮了读书的灯。学生胡雨涵说:“程老师要是走了,就没人教我们了……”
“只要这所学校还在,我就会一直守下去。”程文蒸声音不大,却字字坚定,“只有扎根在孩子最需要的地方,才能兑现教育最本真的价值。”
9年光阴,山风过早地在他的眼角刻下细纹。程文蒸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大山里的教育,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不久前,村民特地请人写下8个朴拙却有力的大字,郑重地送到学校——孤岭明灯,师恩如山。(王景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