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过后就能收割了,预计每亩能产水稻1200斤。”9月26日,望着眼前渐黄的稻浪,通辽市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南阿布哈嘎查农民双福感慨万分。这片因内涝连续3年几乎绝收的土地,今年终于将迎来大丰收。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双福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3年的大雨内涝,他经历了颗粒无收的“痛”,也经历了从种玉米到种水稻的“变”。
科左后旗地处科尔沁沙地与松辽平原交接地带,是世界公认的“黄金玉米带”。区域内除了东、西辽河交汇处的小块冲积平原外,沙坨草甸交错、沙丘连绵起伏、洼地纵横分布,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干旱缺水是常态。
变化从2022年开始。2022年至2024年的汛期,科左后旗遭遇连续强降雨,2个月的降水量比往年全年都多。以往期盼雨水滋润的旱田,如今被过量降水困扰。以往平静甚至干涸的水泡子,水位上升、面积扩大。应对内涝,成为当时全旗的头等大事。
双福家和南阿布哈嘎查其他41户农民的380亩玉米地,正处于两个水泡子之间的低洼地带。玉米不耐涝,春播时节,因积水难以消退、土壤过湿无法耕种。后期即便勉强种上,一场大雨又全部归零。
内涝,产生灾害,也催生出思变的智慧。
在建设完备的排干系统同时,科左后旗依托2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以“旱改水”作为突破口,将易涝的旱田改种水稻,真正将“水害”变为“水利”。
2025年,全旗包括南阿布哈嘎查在内的低洼地带的1万多亩旱田改种水稻。同时,建设了标准化“旱能灌、涝能排”双保障体系,曾经“旱涝不均”的土地,变成优质稻作区。
“稻谷市场价1.8元一斤,除去社会化服务托管费及日常照料费用后,预计亩均净收益达到1600元。有了样板,老百姓特别积极,初步统计,明年光我们苏木就有3000亩准备实施‘旱改水’项目。”巴彦毛都苏木政府苏木达包学良说。
驱车穿梭在科左后旗的乡间小道上,大大小小的水泡子到处可见。据统计,全旗超过500亩的水泡子就达100多个。
为将这些水资源利用起来,2025年,科左后旗在全旗水面比较集中的区域,组织开展了特色水产养殖,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嘎查村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乡村振兴。
北阿布哈嘎查境内的一个水泡子,3年来从不到1000亩扩大到2000亩左右。“以前泡子里也有小鱼小虾,但不值钱。我们决定养殖经济价值更高的鱼类和虾类。”包学良说。抱着这个目的,苏木联系了中国石油大学帮扶团队和中国水产研究院等团队。经过对水体的科学检测,团队精准推荐了适合在盐碱含量高的水域中生存的海鲈鱼,并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
最新监测,从今年5月初投放到9月17日,短短几个月,3厘米左右的鱼苗已经长到30厘米,重达200多克。“海鲈鱼每条能长到2斤多,预计明年9月份就能够打捞销售。”北阿布哈嘎查党支部书记银山介绍。
得知海鲈鱼市场价高达25元一斤,首批投放的2万尾海鲈鱼至少可获利70万元,周边嘎查的农牧民也已经跃跃欲试。“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市场化运营,找有实力有资质的企业合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牧民增收。”包学良说。
不止巴彦毛都苏木,特色水产养殖已经在全旗多个苏木乡镇多点开花。努古斯台镇雅莫嘎查利用天然形成的浅滩水泡子引进小龙虾养殖,推进小龙虾育、繁、推一体化发展,预计每亩水面增收5000元。常胜镇2025年投放南美白对虾苗、罗氏沼虾苗各60余万尾,实现年产南美白对虾1万斤、罗氏沼虾2万斤的稳定产量,每年可创造经济价值100万元。巴胡塔苏木整合分散的水面资源,集中打造了万亩河蟹养殖基地,2025年投放蟹苗18万只,成活率超90%……
2025年至今,全旗探索实施水产养殖水面达2万余亩,包括海鲈鱼、小龙虾、螃蟹、南美白对虾等多个品种。
“特色水产养殖的发展,对我们当地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化。”科左后旗农牧局局长李广辉说。过去,科左后旗是“一粮独大”“一牛独大”。如今,依托充沛的水资源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不仅推动形成新的地方特色产业,而且在一产内部结构调整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成为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和渠道。
经历“痛”与“变”,科左后旗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记者 霍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