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01:多条短信同时发送【一次发1~10条均可】
视频02:伪基站发短信实战【8小时发短信15万条】
日前,孝感市“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与绿色低碳发展专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低碳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十四五”以来,孝感市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孝感。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四五”以来,全市13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每年达100%,每年为全省贡献一个优良断面。10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今年7至9月,该市细颗粒物浓度连续3个月跻身全国168个重点城市较低的前20位(依次排第14、12、19位),创下历史最优水平。2022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2023年度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和生态省建设在全省获评“优秀”等次。2022年入选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水污染防治典型经验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2022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经验做法”。2025年承办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培训班。2023年实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1+7”全覆盖;全市共有63个乡镇获“省级生态乡镇”称号,441个村获“省级生态村”称号。
“十四五”期间,孝感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为重点,坚持治理与保护并举。
全力推进长江大保护。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认真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接续落实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和提质增效行动,为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作出了孝感贡献。在治理河流污染方面,累计投入38亿元,系统推进汉江、府澴河、汉北河等重要支流岸线治理,754个长江(汉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100%、销号率100%。在推动湖泊生态复苏方面,先后投入19亿元,对15个重点湖泊实施“三退”工程,累计还湖11.88万亩,汈汊湖湖面面积较治理前扩大20倍。在落实长江十年禁捕方面,实现捕捞渔船禁捕退捕率100%,1200名渔民全部转产安置,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流域生态持续向好。
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打好蓝天保卫战,累计淘汰70台低效生物质锅炉,5台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对192台锅炉实施深度治理。淘汰老旧车辆38332台。每年推动实施不少于350个大气污染重点治理项目。打好碧水保卫战,对全市10个工业园区,208家涉水企业开展水污染问题和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全覆盖,整治完成率91%。建立健全跨流域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与武汉、随州、天门、荆门等地签订跨流域上下游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实现了突发环境事件的快速响应、联合应对和长效防控,保障了流域上下游生态环境安全。建立完善府澴河、汉北河流域跨市、跨县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了县(市、区)全覆盖。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44个,完成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专项调查,全市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农村饮用水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老观湖、九房沟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老澴河、白石湖获评省级幸福河湖,汈汊湖入选湖北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打好净土保卫战,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组织实施“无废城市”“无废细胞”,建设完成“无废细胞”31个,瀚蓝(孝感)固废处理有限公司固废处理“无围墙”模式入选生态环境部优秀案例。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改善行动,累计完成57处国家监管、10处省级监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及988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全国首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组织的15个城市项目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等次。
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把绿色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产业绿色转型不断深化,推进造纸、建材、化工等行业绿色化改造,累计培育1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50家省级绿色工厂。市高新区获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汉川市、应城市、大悟县获批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调整,“十四五”以来,累计实现能耗强度下降14.49%,超进度完成省定“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要求。世界首座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并网发电,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590万千瓦,居全省第三位。交通运输绿色转型稳步推进,完成内河干散货船舶岸电系统受电设施改造,新增新能源充电桩7600个。主城区公交车、出租车新能源占比分别提升至97.3%和76.8%。绿色生活转型步入新阶段,全市408家公共机构中已有296家成功创建节约型机关,建成比例约为72.55%。垃圾分类持续推进,城区增绿效果明显,大悟红畈村入选第一批中国零碳村镇,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保型消费逐渐成为新风尚。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出台全省首个地方性涉水法规《孝感市府澴河流域保护条例》,制定实施《孝感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创新建立了“河湖长十法院院长十检察长十警长”联动协作工作机制,河湖长制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在全省推广,应城首创“河湖长十组织部”“河湖长十纪委监委”工作机制,被省河长办表扬;安陆“社会公众齐行动共绘河湖新篇章”入选省级十大河湖长制典型案例。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颁发全省首本取水权不动产权证书,开展全国首个取水权抵押融资登记。在全省率先出台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办法。在全省率先实行排污权储备和出让制度改革,实现环境要素高效流通配置。
“十四五”以来,该市推动实施了长江大保护三年行动、尾矿库污染治理等多个方案,统筹推动了沿江重化工及造纸行业专项集中整治、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问题整改等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扎实开展明察暗访、评估考核、季度通报,实行“挂图作战,跑表计时,到点验收”,通过“生态硬约束”与“制度软联通”,走出了一条生态为基、绿色发展、区域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雷振林、李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