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警在江边巡逻执勤。
“有人掉入江中!”10月20日15时许,武汉市武昌大堤口附近长江水域,一名群众在离岸10余米处沉浮,情况危急。警笛响起,水上巡逻艇破浪疾驰,警用无人机凌空锁定,岸边“长江义警”携救生装备迅速冲下江堤。多方协同下,仅3分钟,“落水者”被成功救起。
这场高效救援演练,是武汉公安探索打造“水、陆、空”一体防控体系,推动被动救援向主动防控转变,守护两江(长江、汉江)水域安全的生动实践。据了解,今年以来,两江溺水警情数同比下降19.3%,成功救援人数同比上升23.3%。
22个值守点“教科书”式救援

民警江中救援落水群众。
“现在进一步规范制度,从值守、巡逻到处置,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水上分局巡防检查站民警李丕森介绍道。围绕“防得住、救得快、零失误”目标,武汉公安今年构建起“部门联动、安全联防、救援联处”的全链条制度体系。
在点位布局上,水上分局联合航道、海事、水务、武警船队等涉水部门,在两岸险段精准设置了22个救援值守点。每个点位均配备《标准化值守手册》,明确民警与“长江义警”的岗位职责、装备配置与处置流程,确保救生衣、救生圈、抛绳包等应急器材完好可用。
“手册细化到每时段巡逻路线、喊话内容,连救生圈悬挂高度都有标准。照章执行,就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汉口江滩三阳路广场值守点民警唐诗涵介绍。7月29日傍晚,她与“长江义警”共同劝阻了一对欲下江玩水的情侣,及时化解了潜在险情。
今年夏季,武汉高温天数再破纪录,亲水群众增多,溺水风险上升。水上分局发挥“长江义警”水陆两栖优势,依托22个值守点持续开展巡查宣传与水域救援,累计劝阻、引导戏水群众2500余人次,从源头压降溺水警情。
“现在是提前预案、精准布防,把功夫下在前面。”水上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夏季高发期、汛期及观景平台、码头等重点区域,均制定了分类布防与救援方案,推动救援工作从“经验主导”走向“规范指引”。
50岁以下民警全员练艇

无人机联合救生艇开展江中救援。
练为战,训强能。武汉公安将专业能力建设作为关键抓手。“抛绳的时候要瞄准落水者上游约1米处,借着水流能把救生圈更准地送到人身边……”10月22日,汉口江滩,大桥派出所民警蔡鹏飞正手把手指导“长江义警”实操。“分层分类培训让每个民警、每个义警既懂防控,又会救援。”他说。
据悉,水上分局今年已组织“长江义警”等群防群治力量开展培训30余场,覆盖2000余人次。内容除溺水急救常识、救生装备使用外,还包括舟艇驾驶、急流救援、潜水搜救等专项科目。
7月13日20时许,“长江义警”在江汉七桥值守时,10分钟内连续处置两起险情,先后用抛绳包和救生杆救起三名落水群众。“没有之前的专项训练,面对这种紧急情况肯定措手不及。”参与救援的队员汪恋感慨道。
在强化群防力量的同时,民警专业能力提升更是关键。今年初,水上分局将“50岁以下民警全员掌握艇操技能”要求纳入教育训练大纲,建立“季度轮训+以赛促训”机制,定期组织船艇驾驶、游泳耐力、急救技能考核与比武。七大队民警石斌在7月举行的比武中表现突出,实战中更是身手不凡。
7月17日8时35分,接武昌江滩水域求救警情后,石斌立即带队驾艇逆流搜寻,发现一名男子正紧抱漂浮球顺江漂流。他精准抛投带索救生圈,待对方套牢后迅速将其救上艇。当日10时许,他再次在鹦鹉洲大桥附近水域救起一名落水女子。一天之内两次成功救援,正是日常严训所积淀的“硬功夫”。
10余家涉水单位高效聚合

水警联合其他涉水单位开展实战演练。
江中救援,重在合力。今年以来,武汉公安完善“水上分局牵头、多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的“1+N”联动机制,打破壁垒、整合资源,推动救援力量高效聚合。
如今,“1+N”模式已实现常态化运行。“1”是水上分局的核心指挥,“N”则涵盖海事、渔政、水务、航道等10余家涉水单位,以及“长江义警”队伍。依托信息共享平台,水位变化、船舶航线、险情预警等数据实时互通,为联合行动提供支撑。
每日清晨,水上分局指挥中心根据海事部门提供的船舶通行计划,动态调整巡逻航线;渔政人员在巡查中一旦发现险情,可直接上报就近值守点处置,实现“信息即时交互、行动一体同步”。
“请勿在江边逗留、玩水,以免发生危险。”8月2日,江水上涨,水上分局与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水路大队开展联合劝导。民警江面巡,执法人员岸边劝,一天内劝离危险水域活动人员200余人次。
科技赋能让联动更加高效。武汉公安打造“空中有无人机、水面有巡逻艇、岸边有巡逻队”的立体防控体系,三股力量通过无线通信系统实时联动。“江心水流湍急,请勿靠近深水区!”夏日午后,两江沿岸常响起无人机传来的警示喊话。一旦发现危险行为,操作员立即将位置信息同步至岸边巡逻队与水面巡逻艇,形成“空中监测、岸边劝阻、水面策应”的闭环处置流程。
“每一次成功救援,都源于体系的强力支撑与各方的责任担当。”武汉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图/文 郑成波 成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