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日清晨,霜降已至,寒意渐浓。
然而,行走在包头市土右旗的乡村,尤其是在曾受灾较重的双龙镇路三圪堆村,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派与季节反差的火热:机械轰鸣,塔吊运转,工人们在新建的房基上忙碌,运送建材的车辆往来穿梭。
村民刘兴乐站在自家已具雏形的新房前,虽然嘴里哈着白气,但脸上却洋溢着暖意:“以前成天提心吊胆,怕房子塌了。现在眼看着新房盖起来,水电也都通了,心里这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这朴素的话语,是土右旗在经历严峻汛情考验后,干群同心、奋力重建家园的最生动注脚。
灾情发生后,土右旗的恢复重建并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充满辩证思维的系统工程。
资金是重建的血液。当地积极向上争取,累计到位各级各类资金1.78亿元,为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笔钱如何花在刀刃上?答案清晰明确:民生优先,尤其是住房安全。
在苏波盖乡朱麻营村,七旬老人兰二培仁和儿子原先的旧土房,如今已被明亮舒适的砖瓦房取代。“政策真好,帮我们圆了安居梦!”老人激动地诉说着“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从“忧心房”到“安心房”的转变,背后是“一户一档、逐户研判”的精准和每户补助的政策托底。土右旗是农业大旗,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冲击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生计。土右旗采取“农作物收割+保险理赔”同步走的策略,在有序完成108万亩农作物收割的同时,全力协调保险机构加快定损理赔。葵花、甜菜的赔付已到位,玉米的理赔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力求最大限度降低农户损失。
记者了解到,当地更为深远的考量是对因灾致贫返贫风险的警惕。帮扶措施从七个维度精准展开:住房、饮水、补贴、产业、就业、保险、兜底。推行“以养补种”,产业到户奖补标准从5000元大幅提升至2万元;提升务工就业奖励,开发公益性岗位和以工代赈机会;对整户无劳力家庭给予养老兜底分红……这一套“组合拳”,目的就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这不仅是灾后恢复,更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蕴含着发展为了人民的内在逻辑。
重建,既着眼于解决眼前困境,也致力于提升长远发展韧性。环境消杀、水质监测、动物疫病防控、儿童疫苗补种……一系列扎实举措,守护着“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健康防线。1683名干部职工和村民携手,清理垃圾堆放点1108处,清运垃圾1500余吨,让村容村貌在创伤中焕新。
更具战略眼光的是当地对基础设施的修复与升级。《全旗水网规划》编制完成并通过评审,敕勒川水库、各排干治理、山洪沟治理、美岱水库清淤、灌区现代化改造等一系列水利工程被提上日程;水毁道路的修复养护、多条公路的改造立项也在同步推进。这些工程,不仅是修复伤痕,更是对未来防灾减灾能力的系统性加强,是对“雨带北移”气候背景下区域安全体系的重新审视和构筑。
在双龙镇路三圪堆村,双龙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分片包联自然村,党员干部日夜盯在工地,协调物资、监督质量。村民也从最初的“等着建”变为“主动干”,自发参与运料、清扫。这种干群之间的良性互动,凝聚起共建家园的磅礴力量。国庆节前夕,土右旗向各方支援力量寄出473封感谢信,将这场斗争中凝聚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未来前行的重要财富。
寒冬将至,土右旗却奔涌着重建家园的暖流。从精确至分的资金管理,到对一户一宅的悉心考量;从对田畴损失的精准弥补,到对长远防灾体系的深沉谋划——土右旗正在用一场充满张力的重建实践,回答着如何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幸福生活期盼这一时代课题。敕勒川上这片古老的土地,正于风雨洗礼后孕育着新的生机与希望。(记者 蔡冬梅 通讯员 王海霞)
